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 孙汝祥 实习生 李青逸)20年前的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中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建立。

20年来,企业年金覆盖的企业和职工数量、基金积累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数量为14.17万家,覆盖职工人数3144万人,积累基金规模达3.19万亿元。

收益方面,2007-2023年,企业年金年化平均收益率6.26%,累计收益率达180.67%;2012-2023年间,累计投资收益额超过7000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年金基金在发挥长线资金和耐心资本属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企业年金应最大限度地淡化“体制”的因素,强化“平民”的因素,提高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用这句诗形容中国企业年金20年历程。

在5月31日“华夏基金年金投资策略会暨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实施20周年论坛”上,李一梅表示,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之舟正式启航。

“轻舟行水,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李一梅表示,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以来,各项配套制度逐步完善,行业机构茁壮成长,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金规模持续稳定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3.19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年金基金2007年投资运作以来,年均规模增速达21%,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巨大增长潜力。不仅如此,年金基金规模第一个1万亿用了10年,第二个1万亿用了4年,而第三个1万亿用了3年。

在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增长的同时,年金基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成效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末,企业年金基金建立投资组合5590个,投资规模为3.15万亿元,投资运作率已达到99%,且近10年稳定处于高位。

收益方面,长期收益稳健良好。2007-2023年,企业年金年化平均收益率6.26%,累计收益率达180.67%;2012-2023年间,累计投资收益额超过7000亿元。

李一梅认为,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了“养老金融”的概念,将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业要做好的“无篇大文章”之一,对于国家大力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年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建立培育长期投资市场生态,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擘画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蓝图,为做好包括年金基金在内的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随着国家层面养老政策不断释放,与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定调定向,企业年金体制扩面加速推进,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李一梅表示,“年金基金在发挥长线资金和耐心资本属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再出发:强化“平民”因素

20年来,企业年金制度覆盖的企业和职工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数量为14.17万家,覆盖职工人数3144万人。其中,2023年领取待遇人数为308万人,领取金额为938亿元,20年来领取企业年金待遇金额累计约为6000亿元。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看来,20年来,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意义重大。

“它是首个实行市场化投资体制的缴费型养老制度,为后来相继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投资的由缴费形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开创了历史先河。”郑秉文表示。

此外,企业年金也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之上为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厦”打下的“第一棵桩”,为提高中国养老金体系的金融化程度和丰富“养老金融”内涵积累了“第一桶金”。

不过,多年来,认为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较小、参与人数较少、发展相对滞后等声音也层出不穷。

对此,郑秉文认为,企业年金的前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1991年落地之日开始就带有深刻的“体制基因”,是国企改革的产物,在随后30多年的制度演进中始终带有明显的体制烙印。

“进入新时代,在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企业年金应成为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工程。”郑秉文强调,应最大限度地淡化“体制”的因素,强化“平民”的因素,提高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为此,郑秉文建议,取消建立企业年金的三个门槛,无论国企或非国企,实行“中性加入”;取消个人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子账户,取消年金计划的企业账户;取消企业缴费归属期和归属额,企业缴费即时进入职工个人账户;提高支取灵活性,增加临时支取的制度设计;引入“准自动加入”机制,建立灵活的批准制的加入机制。

此外,应有序逐渐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使企业年金成为真正的家庭财富净值构成的重要部分;建立“合格默认投资工具”机制,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完善税优政策,提高制度激励性;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账户之间建立资金自由转换机制,两个支柱进行联动改革,重塑两个支柱改革的顶层设计。(央广资本眼)

编辑:齐智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