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记者 曹倩)外资公募基金队伍逐渐壮大,开始与中国本土机构“同台竞技”。
今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批复,核准设立安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安联基金”),对公司章程草案无异议。截至目前,我国外商独资公募已经增至9家。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独资公募在国内“落地”,尤其是2023年外资系基金公司扎堆出炉,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正式开启。
安联投资是安联保险集团旗下负责环球资产管理业务、全球领先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公司,业务遍布全球21个地区,截至去年年底管理资产总值超过50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万亿元)。
安联投资在中国基金业“再落一子”
安联基金注册地为上海市,公司经营范围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私募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
根据核准的股权结构,安联基金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安联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100%。
根据批复文件,安联基金应当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安联基金组建工作,足额缴付出资,选举董事、监事,聘任高级管理人员。
除此,安联基金应当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后,到证监会领取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在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前,不得以该名称对外开展业务;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今年3月,安联投资正式向监管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审批》,3月27日该申请状态更新为“接收材料”。从申请到获批,耗时将近5个月。
在此次申请设立独资基金公司之前,安联集团早已通过合资基金公司进入国内公募基金市场。
安联投资官网显示,安联投资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境外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03年,安联集团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019年3月,安联投资在中国的外商独资投资管理公司,安联寰通资产管理 (上海) 有限公司获得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授的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PFM)资格,可面向中国内地的合格投资者提供境内募集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
如今安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意味着安联投资在中国基金业的布局“再落一子”。安联投资已手握两张公募基金牌照。
9家外资公募与本土机构“同台竞技”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外商独资公募公司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开始与中国本土机构“同台竞技”。
Wind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已达9家。其中,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安联基金等6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宏利基金管理、摩根资产管理和摩根士丹利基金等3家为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巨头谋求中国公募牌照,这将为我国公募市场带来多元化市场主体,带来外资投资理念和丰富的产品选择,同样对本土基金公司与海外机构相互借鉴学习,提升我国公募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积极作用。
早在2017年11月份,财政部就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其中,基金管理公司放开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激活了外资机构布局中国的热情,多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
此后,贝莱德、路博迈、富达、施罗德、联博等外资系新基金公司获批设立。而已经通过参股形式进入国内公募市场的宏利金融有限公司、摩根大通公司,也在分别谋求对泰达宏利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的实际控制权,并先后也实现了全资控股。
“基金行业进入了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
一方面,全球一流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本土基金公司和外资机构基因不同,优势各异,可以实现合作互补,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国内基金公司也可以在竞争中,更好地学习外资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自身管理运作水平。(央广资本眼)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