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纬21度热带雨林,附生于古树上的野生兰花舒展着碧绿叶片,在斑驳阳光下折射出翡翠般的光泽。这些曾被非法采摘的“植物大熊猫”,如今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监测档案中显示:存活率和原生境适应率均超90%。这组数据背后,是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

雨林基因库的司法救赎

作为中国野生兰花种类最丰富的地区,西双版纳分布着约481种野生兰科植物。2023年3月,当检察机关发现4万余株野生兰花遭非法采挖时,这些与雨林共生共荣的植物正面临根系脱水、菌群破坏的生存危机。

如何妥善安置好这批野生兰花成了衡量该案是否“高质效”的重要标尺。

“若仅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被告履行修复义务,不仅会额外增加被告人身安全的隐患,也会因被告专业知识的匮乏而使修复效果大打折扣,生物多样性保护达不到预期。”西双版纳州检察院分管公益诉讼的副检察长李青介绍,西双版纳检察机关创新建立“检园合作”机制,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家全程参与兰花救助工作,为兰花建立“生命档案”,踏入多处深山丛林,综合考量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最终确定原生点位——勐海县国有林场某管护站。

“它的根系已经附着在这个树干上,有的已经有果实,未来这里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种园……”2025年4月,受检察机关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王晓静再次走进兰科保护基地,对回植兰花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并对护林员进行养护技术培训。她说,通过检察机关主导的修复方案,这批曾因非法采挖导致菌根断裂的植株,经过两年适应性培育已重建共生网络,这是司法保护与科学修复深度融合的典范。

恢复性司法的温度实践

面对涉案的10余名犯罪嫌疑人,西双版纳检察机关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广泛参与听证,犯罪嫌疑人全部自愿认罪认罚,同意做出相应的生态修复赔偿、参与生态修复工作,最终,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

西双版纳检察机关没有简单采取经济追偿,而是探索出“义务代履行+生态修复”的柔性方案。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犯罪嫌疑人亲手将兰花绑回原生树木,这种“以劳代偿”的方式既实现了教育转化,又确保了专业修复。“以前只觉得是山里的野草,现在知道它们是受法律保护的‘生态哨兵’。”参与回植的犯罪嫌疑人感慨道。

西双版纳检察机关同步启动溯源治理,向林草部门和乡镇政府制发的检察建议催生了立体化监管体系——林草部门在保护区内布设红外监测相机,防止二次采摘;相关部门成立“护兰队”开展日常巡护与“林长+检察长”机制形成了保护合力;同时,针对幼苗发育不全、根系严重受损等存活风险较高的植株,检察机关还邀请科研团队进行人工复壮,待其菌根系统重建后,再将兰苗精准移植。这种将司法修复与科研保育深度衔接的模式,形成了“专业评估—协同修复—长效监管”的办案模式,为类案办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西双版纳样本”。

随着最近一批人工修复的兰苗回归雨林,这场司法守护生态的生动实践,重现了热带雨林的生物图景。

当夕阳为雨林镀上金边,这些经历司法救赎的精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4万余株兰花的命运转折,时刻提醒我着大众,生态环境需要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更考验检察机关守护绿水青山的恒心与智慧。(杨勇)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