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9月23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禄劝彝绣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创新表达,成为展会焦点。如今,禄劝彝绣年产值达5000万元,传统非遗正走上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与此同时,马鹿塘乡通龙村投资3000万元的高海拔林下天麻示范基地也已建成,连绵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从火把节的盛大庆典到文旅融合的多彩实践,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禄劝正在一条条通往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近年来,当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非遗传承、产业发展、交往交流三大领域,推动各民族携手迈向现代化。

禄劝非遗展演(央广网发 禄劝县民宗局供图)

文化传承:非遗焕新 青年接力

彝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游定美见证了这门技艺的发展。2014年以来,她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传习馆,整理出100余种传统针法并编写教案,累计培训学员超1万人次。如今,禄劝建成彝绣体验街、非遗工坊、传习馆等多个基地,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禄劝县还探索“宣传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文明创建+”模式。通过宣传片、校园教育、主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打造“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洞”等12个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让群众在旅游观光中接受文化滋养;常态化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增强文化认同。

在文明创建中,禄劝县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孙显才、亚运“三金”得主王莉等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凝聚共识。

禄劝彝绣深受市场喜爱(央广网发 禄劝县民宗局供图)

产业兴旺:绿色崛起 共富同心

在“飞地经济”试点中,禄劝在磨憨—磨丁合作区建成昆明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标准化厂房,新能源产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相继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3户。2024年,全县工业投资完成43.72亿元。

农业领域同样成果显著。3个农产品通过中欧双有机认证,8个产品进入“绿色云品”目录;引进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培育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个。鲜切花、药材、天麻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预计2024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70.36亿元。

禄劝美丽乡村(央广网发 禄劝县民宗局供图)

乡村振兴也在提速。在中屏村,白墙黛瓦与鲜花田园相映成趣,村BA火热开展,精品民宿游客盈门。各族群众在产业兴旺中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禄劝民生支出占比达85%,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全面提升。全县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GDP达到186.3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至44551元和14684元。

交往交流: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石榴籽少年行”跨域研学活动中,禄劝与江苏南通的中小学生互赠礼物、共唱民族歌曲,结下真挚友谊。近年来,禄劝通过互嵌式发展计划、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等举措,让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广泛交融。

劳务协作上,已有2000余名禄劝群众赴疆务工,增收致富;在昆明呈贡区,禄劝与17个社区结对共建,党员下沉社区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县乡村三级“一站式”服务窗口的设立,也为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就学提供了便利。

青少年交流成为另一条纽带。禄劝建立3条红色研学路线,打造12个校外教育基地,每年组织近万人次研学。2025年禄劝“花山节杯”云南省青少年篮球邀请赛吸引全省140支队伍、600余名青少年参赛,以体育搭台促进交流。

红色研学(央广网发 禄劝县民宗局供图)

文旅融合进一步拉近各民族距离。红色遗址保护、农旅康旅融合加快推进,转龙镇月牙村入选“云南省金牌旅游村”。2024年,全县旅游总花费达36.96亿元,同比增长42.43%。

非遗技艺的坚守传承、产业发展的绿色崛起、各族群众的深度交流,共同绘就了禄劝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图景。禄劝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心铸魂、同心共富、互嵌共融,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