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红河9月11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一针一线绣出岁月华章,一衣一裙映照时代新韵。9月10日晚,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在云南石屏古城古州衙举行,古老的民族技艺与现代时尚同台交融,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夜幕下,飞檐翘角与光影交织。伴随民族歌舞的旋律,展演依次展开“绣美红河”“绣意新篇”“彝绣焕彩”“名绣新韵”四个篇章。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山川云海、花鸟虫鱼织入衣襟裙摆,展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美学。
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从彝族“扣花”、哈尼族“彩挑”到苗族“辫绣”,数十套传统服饰浓缩了当地风土人情与美好愿景。特别是“彝绣焕彩”篇章,设计师将石屏特有的“挑花绣”和“锁绣”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传统纹样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引来阵阵掌声。
“把T台搬进古建筑,就是想让传统与现代产生对话,让民族记忆在创新中延续。”展演导演何祺昕介绍,这不仅是一场服装秀,更是红河文化活力与创造力的集中呈现。
模特展示绣娘刺绣细节(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据了解,红河州目前有近5000名刺绣从业者,多项刺绣技艺被列入省级、州级非遗名录。本次展演前,红河州召开刺绣产业发展推进会,并成立了红河州绣娘协会,旨在推动刺绣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石屏刺绣非遗从业者展示其产品(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石屏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彝绣产业化之路,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工坊参与,当地已有上千名农村妇女依托彝绣实现灵活就业。“一针一线,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群众增收的渠道。”石屏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彝绣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