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沧8月27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白露将至,云南临沧市镇康县群山环抱间,43万亩坚果林层层叠翠,青果圆润饱满,像一颗颗翡翠悬挂枝头,微风拂过,绿叶轻摇,仿佛在低语丰收的序曲。

三十年来,从第一颗澳洲坚果种子落地,到如今撬动超十亿元产值,镇康人以匠心驯化异域基因,在本土书写了一份乡村振兴的“黄金答卷”。

成熟的坚果(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科技赋能:果实饱满的背后

走进田坝村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忙着检验果实的“虫果率”。理事长王东权一边翻看果仁,一边笑着解释:“虫果是影响价格的重要指标,我们要让每一颗果子都值钱。”

近年来,镇康县推广“营养补充、落头开心、果园放蜂、品种改良、病虫鼠害防治、水分管理”六项核心技术,果树更健壮、果实更饱满。合作社预计,今年产量比去年增长20%~30%,青皮果颗颗圆润、色泽诱人。

林草局技术员杨伯平感慨:“科学种植让老百姓不再‘靠天吃饭’,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工作人员检查虫果率(央广网发 李元兰 摄)

镇康不仅注重田间管理,还推动坚果产业向深加工延伸。全县已建坚果加工厂3座,初加工能力9万吨/年,精深加工2.18万吨/年。2024年加工实现利润3100万元,带动就业326人。

在众裕坚果加工厂,工人们忙着调试设备、清理传送带,为新一季生产做准备。总经理马建瑞笑着说:“今年计划收购1.5万吨果子,加工量也要随之增加。”企业研发的五大系列产品销往国内一线城市,还出口海外。临沧坚果正从“卖原料”走向“卖品牌”,让绿色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工作人员维修坚果清洗设备(央广网发 查忠明 摄)

共享机制:让农民尝到“甜头”

田坝村果农王明(化名)每天天未亮就去果园巡查,给果树浇水、检查叶片与果子。“以前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现在有技术指导、合作社帮忙卖,心里踏实多了。”他说,坚果是家人的饭碗,更是他的“绿色银行”。

王明指着满树果实笑着说:“每颗果子都像我们亲手栽种的希望,结得好,日子就有盼头。”

果农正在查看坚果(央广网发 董文静 摄)

镇康县实行“三个统一定质、三个步骤定价、三方共赢定效”的“三个三”机制,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全县已成立14个坚果专业合作社,社员1.5万户。

2024年,企业返利558万元,合作社二次分红334.8万元,村集体经济创收223.2万元。王东权说:“分红最高的有2万到3万元,初挂果的也能分几百元,大家干劲十足。”

镇康县连片种植的坚果(央广网发 蒋世玲 摄)

青山绿水间,坚果林海郁郁葱葱,镇康坚果产业扎根本土,形成“谷轴带”布局,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农民收入稳步攀升。一颗颗小小的坚果,撬动上亿元产值,成为真正的“富民强县”产业。

编辑:找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