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江畔的景洪市勐罕镇,三个傣家村寨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以“三曼”之名,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这个距镇7公里的傣族聚居区,以139户689人的小规模,背靠年均气温21.8℃、年降水量超千毫米的热带生态优势,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构建“政治引领、自治共建、法治赋能、德治润心”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小治慧”激发美丽乡村“大能量”。

强化政治引领,建强乡村治理战斗堡垒

“党组织就像雨林里的望天树,把治理根系扎进每个网格。”景洪市曼嘎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玉光保介绍,他们创新“1+3+N”协同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干,党政机关、集体经济组织、院校、企业为枝,N个群众自治组织为叶,构建起立体化治理网络,创新打造“陪伴式”基层治理机制。在农忙季节的橡胶林里,“流动党课”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田间地头,党员干部现场收集群众诉求,认真研究解决问题,仅今年就疏通工作“堵点”15处,从源头发现“小马拉大车”难题,向上级反馈意见建议3个。

“三会一课”变身治理实践场,主题党日化作服务练兵场,“三曼”通过打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实践点,将党性教育融入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出18名党员先锋带动80个“三小园”建设。在抗击“摩羯”台风中,党员突击队3次疏通河道,用行动诠释“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的担当。

深化自治共建,精耕乡村治理“责任田”

“现在有事大家议,寨子就像一家人。”村民岩温罕指着墙上的“四议两公开”流程图说道。村寨通过健全乡村理事会、群团组织等架构,落实“一事一议”等决策机制,让村寨党员干部、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引领村民从“三治融合”入手,共商制定“三曼”村规民约,融合傣族“寨老”传统,共推移风易俗、基层治理,形成“大事共商、有事共管、实事共办、难事共帮”齐抓共治的良好局面。

同时,村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员+N”微网格,发挥“党员+妇女+民兵+民警+团员”合力作用,15个微网格常态化开展助老扶困、人居环境治理等“微服务”,打造出24处民俗景观打卡点,让传统村寨焕发文旅新活力。在党员示范带动下,群众自发组建巾帼调解队、青年志愿服务队,把邻里互助化作日常,家家争挂“文明星”,户户门前花常开。

坚持法治赋能,增强乡村治理护航“保障力”

夜幕下的村寨,综治巡逻队的电筒光划破雨林夜色,这是基层服务队伍的工作写照之一。目前,“三曼”共打造综治巡逻队、消防队、法治宣传队、“四哨”队、巾帼调解队共6支基层服务队伍,由32名队员专群结合、优势互补,常态化开展巡逻守护、纠纷调处、安防宣传、隐患排查等工作,构筑起立体化治安防控网,今年以来,处置各类警情1起,帮助服务村民2人。此外,“三曼”构建“1+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村党组织为枢纽,联动司法所、派出所、村调委会及“五老”乡贤,以网格为单位,推行“上门调解+巡回调解+线上调解”三调模式,4起矛盾纠纷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不出村”目标。

针对边境治理特点,“三曼”实行“双语普法”,党员带头学法、联户普法、包案调法,形成“支部抓总、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法治工作格局。同时,整合乡贤能人、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组建“法治服务先锋队”,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5次,重点人员走访+宣传7人次,发放宣传手册90份。(罗静)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