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曲靖4月24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时值春耕关键时节,在罗平的广袤田野上掀起生姜种植热潮,田间地头热闹非凡,处处是春播生姜的繁忙景象。今年全县预计种植生姜24万余亩。
在罗平糯泥村的田地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辆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身后的土地被翻开,形成一道道规整的土垄。不远处,村民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忙碌着。运送粪肥、撒施底肥、投放姜种、盖土……机械轰鸣与农人欢笑交织,一幅“人勤春早”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工人们在田间种植生姜(央广网发 王标 摄)
“这两天天气比较好,正是种姜的好时节。今年,我们合作社计划种植430亩左右的生姜。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工人干活。半个月左右可以完成全部种植。”本地合作社种植大户陈英给记者介绍。
在罗平,土壤熏蒸技术也唤醒了众多的“沉睡”姜田。“身后这片基地在糯泥,这个地点是在一个老姜区。这片老姜区曾因连作障碍几近荒废,几乎已经种不出生姜来了。现在通过土壤熏蒸技术重获新生。我们可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生姜。有效控制了土地流转的成本” 陈英继续说道。
该技术是罗平2022年引进的姜瘟防控体系核心,通过“土壤熏蒸+姜种处理+生物防控”三管齐下,实现同一地块连续种植,使土地流转成本降低30%。目前,这项技术通过送技术到田间地头、专家到地指导等方式,已经得到全面推广和运用。
工人在田间种植生姜(央广网发 侯映 摄)
说起生姜价格,陈英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种植的是高品质的生姜。都是采用开沟起垄的技术种植。我们的开沟起垄标准化生姜,每公斤售价比普通姜高1-2元。”陈英展示着规整的姜垄。据悉,采用该技术的生姜因品相好、耐储性强,成为收购商争抢的“香饽饽”,供不应求。
罗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2℃,4-9月生姜生长期日均温稳定在20-28℃,降水充沛,完全满足生姜“喜温怕寒”的生长需求。同时,拥有微酸性红壤。是全国罕见的优质生姜黄金种植带。孕育出姜油酚含量达2.3%的“小黄姜”。这个拥有400年种植历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通过“气候-土壤-技术”优势叠加,形成年产50万吨,农业产值突破10亿的富民产业。
广阔的生姜种植地(央广网发 侯映 摄)
在罗平,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单一农业到全产业链发展。小生姜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大产业”。随着春耕生产进入尾声,连片姜田将披上绿装,孕育丰收新希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姜”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