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9月9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在电子显微镜下,直径不到5微米的针杆藻静静悬浮,仿佛一片被缩小的星空。每10克肺组织中检测出40万硅藻——面对这个惊人的数字,主检法医老武心中一紧。后续找到的证据证实,这是一起妻子给丈夫喂精神药物后多次推其入水的谋杀案。
在昆明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老武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在与沉默的“证人”对话。硅藻、指纹、声纹、毒物,这些看似微小的痕迹,经过科技的唤醒与解读,最终成为破案的关键密码。
昆明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队伍(央广网发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盘龙江边,技术员老王的采样瓶没入暗流,一次又一次,不同深度和点位。这是2021年起每月15日他和队友雷打不动的固定动作——连续12个月采集23个点的水域样本,建起有着150万个图像的动态数据库。
由此浮现的规律颠覆认知:盘龙江数据库水面水下硅藻量差100倍,同一地点半年种群全替换。松花坝水库同点位,春日的针杆藻到秋季竟全被舟形藻取代。这是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传统“看家本领”与新兴“黑科技”碰撞融合的战场。
“老板,来块牛肺!”2020年4月,昆明篆新农贸市场。法医老武如约而至,摊主甩来指头大的肉块:“又做实验?不收钱了。”谁也不知道,这块市井牛肺化作破冰试剂的核心样本。当公安部发下硅藻检验能力验证“满意”证书时,大家欣慰长叹:“检材终于不用再送广州等一两个月了。”
4年的积累,昆明刑侦已经构建起一套覆盖全省主要水域的本地硅藻数据库,这并非简单的名录,而是精确到“种属”级别的“水下地图”。而他们自主研发的AI系统,可以将一份检材2733张硅藻图片的初筛时间从七天压至4小时,50属硅藻特征自动抓取,这项技术因其难度和精度,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先实践之一,结束了云南省公安部门硅藻外送检验的历史。
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勘验(央广网发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背包拉链坏了,黄金都掉水里冲走了。”2025年5月,一桩金店盗窃案的嫌疑人坚称价值40余万元的黄金已遗失河中。当侦查陷入僵局,心理测试专家介入。
“他妻子嫌疑很大,测他老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下,被测妇女的皮电曲线骤然起伏。女法医走进房间,轻声说道:“你说谎了。孩子还这么小,你要不要再想想?”嫌疑人妻子瞬间崩溃痛哭,两小时后,侦查员在厨房管道内找到了藏匿的黄金。这项让嫌疑人崩溃的“认知刺激法”在某地的一起案件中更显锋芒。警方通过对疑犯进行了5个作案细节提问,使拒不承认的疑犯生理指标出现断崖式峰值。“所有细节都对应上了,就是他!”测谎女法医的结论,让这起案件终于告破。
与此同时,声纹技术正在电诈领域大展身手。面对语音短、质量差、比对难等技术痛点,团队强化涉诈语音采集和声纹建模,2022年以来比中电诈案件202起,串并275起,锁定嫌疑人163名。
该中心的技术力量更深植于民生守护,毒化实验室犹如“毒物猎手”。2023年成功检测出,一名3岁男童误服农药后其体内的甲胺磷,抢回抢救时间;2024年某地群体中毒事件中,快速定性多种乌头碱成分,精准支持医疗急救。他们建立的常见药毒物快速筛查方法既是破案铁证更是“救命通道”。
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央广网发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在这里,技术可以更新,设备可以更换,但真正的底气源自多年积淀的方法与信念。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们通过一个个案件、一次次实验,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永不放弃的“侦破精神”手把手传递给年轻一代。
从传统的文检笔迹到前沿的声纹图谱,从显微镜到AI算法,学习创新已成为每个人的本能。目前,中心已培养出各级刑侦专家近30人,年均出具鉴定报告8000余份,占全省总量50%以上。
随着区域合作深入,昆明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的技术影响力正跨越国界。作为公安部定点培训基地,中心已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举办7期刑事技术培训班,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取证箱被柬埔寨警方采用。在中老铁路开通后,创新优化的“包裹式检验法”高效处理境外涉毒样本,在“5·12”特大跨国贩毒案(单案缴毒1.2吨)中展现了科技实力。
从一枚指纹的AI重生到硅藻种属的精准定位,从电诈声纹的智能串并到毒物质谱的快速筛查,昆明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正代表着公安队伍中的新质生产力,用硬核实力重新定义破案的精度与速度。这里的灯光永远为真相而亮,这里的科技永远为正义而战。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