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8月12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白欣然)8月9日至10日,第二届滇池刑事法治论坛在国家检察官学院云南分院召开。论坛邀请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专家学者和律师代表参会,围绕贿赂犯罪治理、犯罪形态认定及职务犯罪办案衔接等重点议题展开研讨,推动刑事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
本届论坛设三个主题单元。在“贿赂犯罪的刑事治理”单元,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职务犯罪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了2024年贿赂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并分析了几类犯罪形态认定中的常见争议问题;在“贿赂犯罪形态的司法认定”单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黄祥青围绕贿赂犯罪既未遂形态的认定,探讨了认定标准的确立思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案件裁判逻辑;在“职务犯罪办案衔接机制”单元,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厅办案组组长张翠松结合监检衔接的现状,从程序衔接、证据衔接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机制的实践建议。
论坛与谈环节中,嘉宾分为三组,分别就新型隐性贿赂的认定与治理、犯罪形态认定、诉讼效率与诉讼安全平衡等议题展开讨论。观点交流深入务实,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多元思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车浩在总结时表示,滇池刑事法治论坛为实务与理论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通过集体智慧推动构建精准、协同、高效的贿赂犯罪刑事治理体系,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据悉,滇池刑事法治论坛将进一步拓展运用好此次探讨交流成果,深化检校合作,推动检察机关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搭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桥梁;强化检律协作,在案件办理中共同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与司法公正;提升跨部门协同,探索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协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织密惩治贿赂犯罪的严密法网。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