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红河11月16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夜幕降临,滇南古城建水渐次亮起灯火。青石板路映着暖光,朝阳楼在光影雕琢下焕发新颜,建水紫陶街区内游人如织,拉坯机嗡鸣声与市集欢笑交织,千年窑火正以崭新姿态燃亮建水的夜晚。

“滇南夜韵 红河焕彩”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1月14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滇南夜韵 红河焕彩”活动暨红河州网络正能量会客厅启动仪式在建水举行。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包括建水县在内的红河州各县市夜经济的蓬勃生机。

紫陶街的夜色新生

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已传承千年。以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停留在日间的展示与销售,随着夜幕降临,相关活动便渐入沉寂。

摊位上售卖的紫陶器具(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转变始于对“非遗+”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建水紫陶街区的一家陶艺工坊内,晚上九点依然灯火通明。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女士正在仔细挑选心仪的紫陶器具。“我们白天逛了朱家花园,听说晚上的紫陶街也很热闹,不仅有丰富的美食,还能在晚上体验拉坯制作,这种感觉很特别,像是真正触摸到了建水的文化脉搏。”她说。

晚上九点的陶艺工坊依旧灯火通明(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据介绍,紫陶街自开展夜间文旅项目以来,已累计吸引630余万游客前来体验,并成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蓬勃的发展势头吸引了3500余名陶瓷艺术家与从业者扎根于此,预计将推动全县紫陶文化产值在年内突破100亿元大关。

游客们挑选心仪的紫陶器具(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夜晚的紫陶街市集上,琳琅满目的紫陶茶器、文创产品在灯光下更显质感。除了恪守古法的传统汽锅、茶罐,融合了现代设计的紫陶饰品、极简茶器等文创产品同样引人注目。街道两旁,新兴业态与传统老店相映成趣,既有坚守传统技艺的匠人,也有创新设计的年轻创业者,让千年技艺在夜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间烟火里的城市温度

建水的夜经济不止于紫陶。在古城的各个角落,建水烧豆腐的香气弥漫在夜空中,成为另一张城市名片。夜市里,烤豆腐的摊位前总是围坐着食客,人们边品尝这道地道美食,边闲话家常,构成了建水夜生活中最生动的画面。

在建水紫陶街区,游客们围坐在桌前品尝建水烧豆腐(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当地着力守护这份乡愁味道和烟火气息,在各个旅游街区、夜市设置各类地摊摊位1000余个,帮助10余万各族群众在文旅及相关产业中实现就业创业。同时,这种温暖的城市体验正在转化为发展实效,建水成功入选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并以全省第三、全国第十五的位次入选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古今交融的发展新篇

建水的夜晚,是千年文化的活态展现。暮色四合,迎晖路、青山路、广慈湖的灯光随着夜幕徐徐点亮,朝阳楼在光影艺术的雕琢下展现出新的光彩,让千年临安古城在月光与灯影中流转出别样风华。

夜阑人静,翰林苑的青砖黛瓦、听紫云的静谧清雅、琴鹤堂的亭台楼阁、楸野田园民宿的虫鸣蛙声等300余家由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的特色民宿客栈,让一栋栋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广大游客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建水多元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

夜晚,朝阳楼在光影艺术的雕琢下展现出新的光彩(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夜色渐深,建水古城的灯火依旧温暖。紫陶街的敲坯声、市集上的交谈声、烧豆腐摊位的滋滋声,共同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新“夜”曲。千年紫陶,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在夜晚的建水,书写着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生动故事,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亮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编辑:魏文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