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文山11月23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吴佳淇)清晨的文山广南,雾气尚未散去,城区第一小学的麒麟堂里却热闹非凡。一场由学生主演的情景法治课正在上演:围绕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情境,学生扮演当事人、调解员、小小法官,现场辩论、模拟调解,来自司法系统的法治班主任适时点睛讲法——让法治成为“看得见、演得出、记得住”的课堂。

与此同时,广南县的大革假自然村,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正在勤学亭下用乡音讲法律、讲案例,把普法做到田埂边、做到村民的心坎上。

11月21日,由云南省委网信办、省司法厅联合主办的2025年“法润彩云南”网络普法现场活动暨“法治光辉照边疆”主题活动在文山州广南县举行。据了解,今年以来,“法润彩云南”网络普法系列活动让全省网民参与普法的热情被持续点燃,法治宣传教育正从城市走向乡村、从机关走进学校、从网络延伸到基层末梢。

民警和志愿者正在进行普法宣传(央广网实习记者 吴佳淇 摄)

校园:让法治教育真正“进课堂、入心田”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建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街侬氏土司衙署遗址内承载着深厚文脉,如今,书香气息与法治氛围交融。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育人体系,构建以“法治副校长+法治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机制:法治副校长每三年聘任一次,由检察官、法官、警察等专业人士担任;法治班主任深入班级开展常态化普法。

“我们把刻板的法律条文转换成案例分析,再升级成结合‘重生’‘穿越’等热门题材的微小说,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法律。”校长朱智楠说。学校将未成年人保护、防欺凌、防诈骗等典型案例改编成情景剧和“剧本杀”,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法律规则,在体验中学习行为边界。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学生进行普法剧的演绎(央广网实习记者 吴佳淇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扮演当事人、调解员、小小法官等角色,重现案件情境;法治班主任对关键法律点进行点睛式讲解,红色教育展厅“变身”普法课堂。相比传统说教式普法,这种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更受到学生欢迎。

目前,全县2086个班级均已配备法治班主任,法治教育覆盖率显著提升。“孩子们懂得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校园也更安全、更和谐。”朱智楠说。

乡村:把普法做到家门口、做到心坎上

相比校园的系统化普法,乡村普法更强调“接地气”。在大革假自然村,记者看到勤学亭下悬挂着通俗易懂的法治标语,村口立着“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二维码展板,村内无一张麻将桌——这是村规民约,也是当地治理共识。

村民讲述村内的普法宣传情况(央广网实习记者 吴佳淇 摄)

为补齐乡村法治短板,村里组建了由网格员、本村公职人员等组成的普法宣传队,打造本土“法律明白人”。这些“明白人”既能用乡音讲法,又能调解邻里纠纷,是村庄治理的重要纽带。

“乡村普法关键是说得明白、听得进去。”莲城镇小广南社区副主任陆宗圭说,“我们用身边案例、乡味语言,把法律讲成大白话,讲进大家心里。”通过短视频、微信群、“村村响”广播等方式,法治宣传触达每家每户。

网络赋能:普法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

据介绍,2025年“法润彩云南”系列活动坚持“普网络法、用网络普法、汇聚网络人普法”的思路,通过短视频大赛、典型案例征集、普法V直播、政务账号联动等方式,让法治传播更年轻、更可感。网信部门联合公安、法院等推出的普法短视频大赛吸引486部作品参赛,网络话题阅读量超20.2亿次,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其中,罗平警方短视频《你长得很像我一个战友,他很爱笑!》点赞近350万次;“陈翔六点半”等云南网络大V参与制作普法作品,全网播放量突破1.35亿次;省公安厅、省高院等举办的“进集市”现场直播吸引超10万人在线观看,实现网络传播与基层服务的深度结合。

大革假自然村村民向孩子们进行普法宣传(央广网实习记者 吴佳淇 摄)

“网络普法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云南省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江艳中表示。

从教室里的情景剧,到村口勤学亭下的一堂乡音普法课;从短视频平台的上亿级传播,到“法律明白人”走村串寨的耐心讲解——法治的种子正在云南大地生根发芽,成为守护校园平安的护盾,也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江艳中表示,下一步云南将持续推广校园和乡村普法的先进经验,深化“法润彩云南”品牌建设,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青少年和农村群众中“蔚然成风”。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