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昆明11月12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在云南孟连的牛油果种植基地,连片绿果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工作人员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系统,实时查看果树长势、气象数据与采摘进度——这些果实,不再漂洋过海来自南美,而是从中国西南的热带山谷走进了全国的果盘。
与此同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超市货架上,蓝莓、阳光玫瑰、牛油果等“贵族水果”价格普遍回落。过去动辄百元一斤的高端水果,如今标价“9.9元一盒”,成为寻常百姓果碗中的常客。
“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成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战略目标。前不久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供应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政策、金融、土地等领域系统集成创新。
数字化种植、智慧物流和产业升级,让“水果自由”正在从消费愿景变为现实,也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超级水果”从“进口特供”到“国产日常”
2004年,“超级水果”概念横空出世,主打新奇、健康与稀缺,被赋予“高端消费”的象征意义。二十年后,这一市场格局悄然改变。云南蓝莓、孟连牛油果、阳光玫瑰葡萄……越来越多的“高价进口货”在中国完成了国产替代,从超市“奢侈品”变为家庭常备果。
数据最能说明变化。2024年,中国蓝莓总产量达78万吨,同比增长44%。阳光玫瑰全国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价格由500元/斤降至十元档。孟连牛油果鲜果产量预计达1.95万吨,占全国供应量八成。
在这场“贵价水果降维打击”中,云南是最活跃的力量。
从西双版纳的荔枝,到德宏的火龙果、玉溪元江的早熟葡萄,再到高原地区的苹果、梨、草莓,云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几乎覆盖全年果期——一年四季都有新鲜上市的水果。
岩帅是孟连县芒信镇牛油果种植基地的管护员,经常在果林里数果子。看着一棵树上结了1000多个牛油果,他高兴地说:“超市里一颗一级果10多块钱,能值两斤鸡蛋。”孟连与墨西哥牛油果主产区处于同一纬度,气候稳定、排水良好,是全球最适宜牛油果种植的地区之一。如今,当地牛油果产业种植面积达12.07万亩,形成了集育苗、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蓝莓的故事同样精彩。云南凭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成为国内首批商业化蓝莓产区之一。随着冷链物流体系完善,云南蓝莓实现“采摘—分拣—上架”全流程48小时内完成,运输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70%以上。
这场由“国产替代”带来的价格重构,让更多消费者真正实现了“水果自由”。
“国产替代”的力量:打破进口垄断,激活内需市场
国产替代并非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产业升级的缩影。
以往的进口水果依赖海外供应链与冷链体系。智利车厘子、秘鲁蓝莓、东南亚榴莲都要跨越半个地球才能端上中国人的餐桌。仅运输成本,就占零售价的三成以上。
如今,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物流体系建设与供应链整合,正在不断压缩这部分成本。以孟连牛油果为例,从采摘到上架仅需3天,而进口产品需要一个月。供应链的缩短,让国产产品在价格、品质、稳定性上全面超越。
同时,国产替代带动了巨大的内需空间,仅热带水果、香料、油料等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就超过1.5万亿元。榴莲、香蕉、芒果三类水果的年消费额接近6800亿元;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相关产业产值约3200亿元;云南八角、草果等香料产业占全国市场12%。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健康、品质需求。
在云南,“超级水果”的国产替代不仅是价格战,更是科技战。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系统让果农能够实时掌握气候、湿度、病虫害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冷链物流与仓储体系打通产销堵点,让“鲜果直达”成为现实;品种改良与科研攻关提升产量与品质,让国产水果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具备竞争力。
截至目前,云南已构建133种主要果品体系,全国约60%的水果品种在云南找到适宜生长环境。全省水果农业产值约600亿元,茶叶800亿元,橡胶600亿元——这三项合计形成千亿级绿色农业产业链。
国产替代的真正意义,不止于价格下调,更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过去我们依赖进口,如今,我们用自己的科研、气候和土地优势,重塑了产业格局。”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十五五”规划的产业布局中,云南的水果产业转型是典型的“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实践样本。国产替代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亲民”,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从科研创新、标准体系到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形成了完整闭环。这种模式同样可复制到更广阔的农业领域。
“水果自由”的故事,正成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崛起的一个生动注脚。未来,随着冷链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农业普及、地理标志品牌体系建设加速,云南的“超级水果”将以更高品质、更强竞争力,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