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一声声清脆的敲打声,从白墙青瓦间传出。年轻的学徒们专注錾刻,锤起锤落间,银光闪动。每一天,小镇就是在这样的声响中醒来。
草海镇地处鹤庆县北部,因境内星罗棋布的湿地与龙潭而得名。镇内的新华村,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亦是驰名中外的“银都水乡”。这里拥有2000余家银铜器加工作坊、5000多名匠人,小锤敲过一千年,这清脆的敲击声从岁月深处传至今日。

草海镇新华村的银质牌坊(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一锤一艺,走出千年银光
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南诏国时期,新华村便有人从事金属工艺锻造,至今已传承千年。这门技艺的延续,与一片“难以依靠”的水土息息相关。
“我们这里的水好,但太寒,早年不适合灌溉庄稼,祖辈便选择了靠手艺吃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道出了根源。草海镇虽因水得名,但清冽性寒的水质限制了传统农耕的发展。于是,熔炼、开片、锻制、塑形、镶嵌……这套复杂的手艺,成了当地许多家庭谋生的希望。
为了生计,一代代鹤庆银匠在学成后,不得不背上行囊和工具,踏上“走夷方”的漫漫长路。“夷方”旧指云南边境及东南亚地区。从少年到中年,银匠们离乡背井,足迹遍布各地。他们走村串寨,风餐露宿,依靠为沿途群众打制所需金银铜器为生。
“那时出门在外很艰苦,常常借宿在村民家中,但心底一直有个信念——人可以漂泊,手艺不能丢,而且要越练越精。”寸发标16岁便跟随父亲加入了“走夷方”的行列。这段经历,充满了跋山涉水的艰辛,但也正是在这漫长的行走中,鹤庆银匠得以深入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图腾偏好、审美意趣与工艺特长融会贯通。这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历程,使得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在交流融合中日益精进,迸发出更加绚丽璀璨的光芒。

寸发标正在徒弟的帮助下錾刻(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这片土地的起伏变迁,与匠人命运的沉浮交织成同一条波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海湿地曾因“围海造田”而干涸;如今,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水域重现灵动。
匠人也随着候鸟一起归来。1996年,深研各民族银饰锻制工艺、技艺已炉火纯青的寸发标,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异乡稳定的收入,返乡为故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时村里没什么产业,街道冷清,但我想着,这手艺得传下去,让小锤重新敲响。”寸发标回忆道。创业维艰,返乡后寸发标发现家中无处可建作坊,他便向邻居借来一堵墙,在墙边搭起三间小屋。正是这三间“借墙而起”的小屋,成为新华村银艺复兴的起点。也正是在那年,寸发标从故乡的清潭和美酒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意寓“龙腾草海、银耀人间”的“九龙壶”酒具。作品一经问世便一炮而红,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银匠们围坐在一起制作银器(央广网发 鹤庆融媒供图)
此后,这把壶,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草海镇新华村产业振兴的大门。越来越多外出的银匠陆续返乡,新华村的炉火再次旺起来,最终形成了富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鹤庆银匠”品牌。
归乡守艺,锤响古韵新声
曾经冰冷的龙潭与碧波荡漾的湿地,现在已经成为了草海镇产业发展的“底气”,也构成了小镇独有的生活画卷。
当年外出“走夷方”的银匠,靠手艺维持生计;如今,草海镇以产业链整合和文旅融合,让银艺从“走出去”变为“引回来”。银匠不再漂泊在外,他们回到家乡,成为本地经济的中坚力量。
如今的草海镇,既是非遗之乡,也是创业热土。沿街的作坊前店后坊相连,手工银器、文创饰品、体验工坊汇聚一处。电商、直播、设计等新业态,为古老的银艺注入了新的生机。
“大学时就听说这里的银器锻制很厉害,所以毕业后我一个人从南京来到这里拜师学艺。”“90后”青年黄鲁辰说。师从寸发标后,他将传统银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大漆银胎”系列产品。

黄鲁辰正在打磨银器(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作为江苏人,黄鲁辰早已习惯了师娘那一手“辛辣中透着温润”的鹤庆菜,也渐渐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在学艺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喜欢草海镇的生活,也越来越融入这里,于是决定留下。”黄鲁辰说。后来,他与朋友共同创立了“一瓢银艺”品牌,开设了自己的银器工坊,作品销往全国多个城市,甚至远销至美国、日本。
像黄鲁辰这样的“新草海人镇”越来越多。他们中有设计师、手艺人,也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让传统银艺与文创旅居、数字传播融合发展,使小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华村匠人制作的精美银器(央广网发 陈涛 摄)
“‘水养银,银养人’。银器对我来说,从来就不只是一种贵金属,它是从手心传下来的温度,是一代代人的呼吸和心跳。”回望数十载传承路,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寸发标心生感慨:“现在传承这样的手艺非常不容易。过去我们是‘手艺人’,现在我们则是‘守艺人’——但我们守住的不仅是技艺的‘形’,更是文化的‘根’。”
如今的草海镇新华村,不仅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草海镇辖区内的新华银器小镇还入选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里的人们,以水为魂、以银为业,让传统与现代在锤声中交织出新的篇章。
小镇简史: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地处滇西北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高原水乡。镇域以湖泊湿地“草海”而得名。这里水系发达,湿地面积逾千公顷,是云南重要的观鸟地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素有“泉潭之乡”的美誉。
全镇常住人口约3.2万人,产业以生态文旅、非遗手工与农特产品加工为主。辖区内保留“耍海节”“荷花会”等白族传统民俗。镇内的新华村,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也是驰名中外的“银都水乡”。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当地便开始金银铜器手工锻制,至今延续千年。如今,这里已形成“家家有手艺,户户有工坊”的格局,逐步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银器工艺品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

夕阳余晖下的草海镇(央广网发 李光明 摄)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魏文青 李红笛
采制:赵贝贝 魏文青
鸣谢:鹤庆县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