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0月30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赵贝贝)清晨,薄雾笼罩,昆明市盘龙区松华街道高原植物种质保护繁育基地(以下简称高繁基地)一片生机盎然。温室里,科研人员正细致记录作物生长数据;试验田中,不同品种的大豆在高原阳光下摇曳生长。
这座集科研试验、育种创新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基地,正成为高原农业科技振兴的新高地。
从“冷库里的种子”到“田间的生命”
高繁基地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松华街道,这里地处低纬高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水源优质,是滇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盘龙区农投公司携手地方政府,在此启动为期30年的“高原植物种质资源守护计划”,探索“从资源保护到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
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咖啡胚体正悄然分化生长。“传统育种选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十年,现在通过体细胞胚育种技术,周期被大幅缩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林亮博士介绍,该技术能快速复制优良性状,为云南咖啡产业的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松华街道的高原植物种质保护繁育基地(央广网发 盘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试验田中,科研团队正在研究不同海拔下大豆的性状差异。“云南大豆种植分布海拔跨度大,我们希望筛选出能在2300米以上高原稳定生长的优良基因,为高原农业提供更强的种源支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喻辉辉博士说。
“基地最重要的功能是种质复壮,让保存多年的种子恢复活性,再回库保存。”高繁基地副主任于富强介绍,科研人员还在设施大棚中开展功能性状评价,探索植物资源在农业、医药、生态等领域的潜在价值,形成从“收集保存”到“创新利用”的完整链条。“这里生态优良、水源充足,非常适合打造绿色循环、零排放的农业示范区。”于富强说。

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检查种苗(央广网发 魏文青 摄)
科技成果“长”在地里,让农民共享创新红利
“科研创新要真正走进田间,才能结出产业之果。”盘龙区农投公司副总经理罗文介绍,高繁基地已吸引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及种业企业入驻,构建起“科研—育种—繁种—推广示范”的完整体系。
通过与村集体、合作社合作,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与管理,实现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双提升。目前,羊肚菌、天麻等项目已在松华街道落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稳步增长;部分育种项目的种苗已销往甘肃等地,科研成果正从昆明走向更广阔的高原农田。

高繁基地培育的种苗(央广网发 魏文青 摄)
松华街道村民王聪波说:“我家种的‘羊肚菌六妹十三’,以前每亩产量300斤,现在提高到了350斤至400斤,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到家里指导种植。”随着科技成果深入田间,农户的种植水平和收益不断提升。
“我们将进一步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全过程数据化管理,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创新样板。”罗文表示。
如今的高繁基地,不仅是高原植物“种子芯片”的守护地,更是科技成果的“加速器”。一粒粒种子,从冷库到田间,再到农民手中,正见证着云南高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