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昭通10月14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2025年10月11日11时18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4.8级地震。地震波袭来的瞬间,鲁甸县第一中学初二鹏程一班的教室里,上演了一场紧张而温暖的40秒生命救援。
据了解,当地震警报响起,鲁甸县第一中学的师生们第一时间蹲在桌下护住头部。待震波减弱,值班教师和科任老师立即组织学生按演练路线撤离。就在此时,鹏程一班一名行动不便的学生因无法独立快速撤离,陷入困境。他的同桌马哲同学在地震发生时,第一反应就是试图将他抱起来撤离。此时,已经走到门口的郭朝明同学回头看到这一情景,立即转身返回,准备背起该学生。
“我们班的纪律委员马宇航,原本在门口组织大家撤离,看到三人在后面行走仍不方便,他立刻跻身上前,一把抱起行动不便学生的双腿。”周老师通过监控巡查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三人默契地形成一个稳定的“人力担架”,最终仅用40秒,便将该名同学安全送达指定区域。
班主任周艺还补充道,这种互助并非偶然。“平时班里的同学就会帮助这位同学打饭、交作业、上厕所,已经成为习惯。前一天晚上发生地震时,就已经有四名同学一起架着他跑下去了。”
地震发生时,三位同学帮助双腿不便的同学撤离(央广网发 鲁甸县第一中学供图)
这场迅速的救援,背后是学校长期重视安全教育与德育的成果。
周艺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了由校长牵头的应急小组和“学校—部门—年级—班级”四级联动管理网络。尤为关键的是,在本次地震前一天晚上当地发生地震后,学校迅速召开复盘会议,针对首次撤离中的问题和速度进行了总结优化。“正是这次及时的调整,使得第二天的整体撤离速度比前一天晚上还快了15秒。”
作为班主任,周老师目睹此景深感欣慰与感动。她告诉记者,这不仅是应急反应的胜利,更是长期德育熏陶的成果。“我教的是道德与法治课,上周我们刚开展了以‘友善助人为乐’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课堂上还讲过地震中互助的案例。”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鲁甸县第一中学的师生不仅展现了冷静与秩序,更用团结友爱的行动,将一次避险演练,升华为一堂生动的思想道德课。三位少年的“托举”,托起的是一位同学的安危,映照的是新时代青少年于细微处养成、于危难时显现的担当精神与互助品格。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