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9月25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碧水青山满眼绿,人与自然共生息。在9月24日召开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发布会上,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部门负责人集中介绍了近年来的工作成效与举措,全面展现“七彩云南”的绿色底色。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生态画卷:从“天空蓝”到“生态绿”
“今天的七彩云南,从珠江源头到洱海之滨,从怒江峡谷到金沙江畔,从茶乡普洱到雨林西双版纳,从香格里拉到春城昆明,抬头可见‘天空蓝’,俯首能见‘碧水清’,放眼尽是‘生态绿’。”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子杰以一幅生动画卷,勾勒出云南绿色发展的鲜明景象。
赵子杰介绍,近年来云南在制度建设、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五个新”:制度建设方面,《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20余部法规出台,生态责任体系逐步完善;污染防治方面,昆明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3%,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公众满意度连续八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修复方面,完成11.3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成国际重要湿地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建成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COP15会议成果广受国际肯定;绿色发展方面,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这‘五个新’,处处闪耀着生态文明之光,也彰显了云南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实步伐。”赵子杰说道。
河湖治理:守护“一江清水出云南”
云南水资源丰富,是长江、珠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如何守护“一江清水出云南”?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霍玉河给出了答案。
“云南始终把‘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作为治水之本,织密责任网,坚持系统治理。”霍玉河说。近年来,云南全面推进“湖泊革命”,实施“三治一改善”工程,累计投资近400亿元。重点高原湖泊水质持续向好,跨界河湖共治合力不断增强。
“经过持续努力,全省六大水系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真正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霍玉河表示。同时,云南首创“条例+共同决定”的跨省流域立法模式,推动赤水河保护协同治理;完成9个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并出台入湖河道保护条例,为水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林草修复:厚植绿色屏障
“云南连续三年在国家林长制考核中获评优秀,这背后是一项项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扎实推进。”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介绍。
“十四五”以来,云南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超140亿元,完成造林97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779万亩,退化湿地修复1.6万亩,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建33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546.3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26%,超过85%的重点保护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段利武说。
绿色发展:点亮产业新引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云南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绿色,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宋予表示。
数据显示,云南绿色能源装机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2万亿千瓦时;咖啡、鲜切花、茶叶等绿色农业产业稳居全国前列;“旅居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广受欢迎的新IP。
“无论是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还是城乡建设的绿色探索,云南都在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宋予说。
绿色答卷:从“美丽云南”到“美丽中国”
“我们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把绿色转型融入排头兵建设全局,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云南力量。”赵子杰表示。霍玉河强调,云南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建设更多“幸福河湖”。段利武则提出,要继续系统推进林草修复,让绿美云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天空蓝”到“碧水清”,从“生态绿”到“产业新”,云南正在用一组组数据和一幅幅画卷,书写新时代的绿色答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