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理8月30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苍山十九峰云雾缭绕,漾濞江水碧波轻荡,在云南大理漾濞县平坡镇一个被核桃林环抱的半山坳里,藏着昔日“鸟都不栖”的彝族村寨——阿尼么。如今走在这里,石头砌成的农庄错落有致,歌声从林间舞台悠悠飘来,游客端着咖啡驻足聆听,仿佛置身童话之境。
这个曾经因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而几乎成为“空心村”的彝族寨子,如今靠着一场场乡村歌会、一座座石头艺术农庄,实现了惊人蜕变。村民回来了,游客进来了,日子也红火起来了。
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隔漾濞江与点苍山相望,村里居住着彝、汉、白等三个民族,共44户192人。因自然条件恶劣,阿尼么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转变始于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整合资源、汇聚合力,阿尼么村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五一”开村以来,阿尼么村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跃升至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我们村以前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往外跑。”村民罗大姐一边在自家改建的小吃店里忙活,一边笑着说道,“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挣钱!”
像罗大姐一样,越来越多村民的获得感,正源于阿尼么村立足“山歌之乡”文化底色所走出的振兴新路。阿尼么村通过“建阵地、搭平台、育人才”,让乡村歌声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中央”。
村里将乡愁影视街改造为“阿尼么乡愁好歌汇”专业场地,配备专业录音设备、舞台灯光,还邀请知名音乐人驻村指导,既保留“乡愁”韵味,又赋予专业创作空间。返乡音乐人李永康把专业录音棚搬进了村中,“从海选、签约歌手、创作专属曲目到制作MV,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乡村音乐生产线。”李永康表示,目标是把阿尼么变成永不落幕的乡村音乐圣地。2025年启动的“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通过88场歌唱比赛引流,线上海选挖掘民间人才。截至目前,“阿尼么乡村好歌汇”已通过微信直播63场次,总流量超2亿。
阿尼么村的乡愁影视街(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乡村好歌汇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此外,阿尼么村还创新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利益联结制度,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最大化盘活村庄资源、资产,实现“整村经营”。
村里培育了8家充满乡愁气息的特色餐饮和半山民宿,统一加入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管理运营,实现资源整合共享、管理规范有序、服务提质优化。2024年“五一”期间,各民宿和小吃街铺面营业额达到154万余元;2024年“十一”期间,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各民宿和小吃街铺面营业额达到180多万元。歌声唱响了家乡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出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目前,全村已有52%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身歌会组织、文创开发等事业。“我在外地打工七八年,一年到头回不了一次家。”小杨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每一天都在变,机会不比外面少,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回到家乡来!”
用旧牛棚改造而成的牛棚咖啡馆(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游客们坐在榕树下听歌(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村里还培训了石匠、厨师等8人,合作社提供前台接待、保洁等10余个就业岗位,2024年使用本地农民工70人,发放工资190余万元,本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8家民宿餐饮户以“1+N”模式带动42人就业,7户农户通过电商、直播带货销售土鸡、鸡枞菌等农产品,2024年创收30万元;3户农户将闲置圈舍改造成特色店面,年收入8万元。
增收致富的村民,并没有止步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村庄的面貌与未来。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大家追求美好生活、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动力也更足了。于是,一场由内而外、从家庭到村庄的“美颜”升级,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村民们主动拆掉“旧院墙”、扮靓自己的“小院落”,将自家院落小景融入村庄生态大景中。村里巧妙利用闲置厩舍,打造了“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等休闲场所,并充分运用核桃林下空地,打造融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
干净而又整洁的村庄面貌(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夜幕降临,阿尼么村的歌声再次响起。村民广场上,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有的登台献唱,有的随声附和,有的经营着小吃摊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夜晚的阿尼么村(央广网发 彭章淇 摄)
从“鸟都不落”到“歌声不落”,阿尼么村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的“破局”,往往藏在本土文化的“基因”里。这曲“山歌”,不仅唱出了阿尼么的今昔巨变,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