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玉溪8月15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近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文山兜兰的幼苗在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境成功回归野外。此举标志着元江在极小种群植物保护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作人员移植文山兜兰(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据介绍,文山兜兰是元江干热河谷特有的极小种群物种,曾因人为干扰濒临灭绝。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科研人员将精心培育的500余株文山兜兰幼苗,移植至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原生境地。在原生境林下富含腐殖质的石灰岩土壤区域,工作人员细致清理幼苗根部,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的间距进行人工定植,这也是该保护区首次开展文山兜兰野外回归活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副站长温韩东介绍:“原生境是保障其存活的关键。通过人工的野外回归,能够扩大文山兜兰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实现物种的长期存续。”
文山兜兰为中国特有的兰科兜兰属原生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及贵州部分流域。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为其主要分布地之一。其植株小巧,花瓣厚实,花朵大而奇特雅致,色彩庄重并带有独特斑纹,通常在每年4至5月开花,观赏价值极高,属兰花上品。目前,文山兜兰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并入选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
保护区内4—5月盛开的文山兜兰(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原生境地里野生的文山兜兰(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温韩东告诉记者:“元江干热河谷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孕育了包括文山兜兰在内的多种特有及濒危物种。文山兜兰对生境要求极为苛刻,导致其天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成为典型的极小种群。”
为有效保护文山兜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生态站联合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成功申请了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项目。项目团队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初步摸清了文山兜兰在元江的分布状况,并采集种子及少量植株样本,开展种子萌发与组织培养实验,成功培育出大批量幼苗,为野外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培后获取的文山兜兰幼苗(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完善保护体系,着力加强对极小种群植物的保护力度。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当地珍稀物种种群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