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7月25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7月24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昆明举行“美丽云南建设”2025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州(市)系列的第二场专场发布会,系统介绍大理州、普洱市、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在美丽云南建设中的探索实践和阶段成效。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大理州:全域推进生态保护 构建国际化美丽城市标杆
大理州始终把洱海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已建成129公里生态廊道,实现洱海流域污水管网全覆盖,洱海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全州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9%,建成52个自然保护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湿地城市和“无废城市”试点。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大理州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100%,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步伐。农业、旅游业、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赋能,“苍洱留香”大米品牌溢价超过30%,年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当前,大理正以《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抓手,构建“六大建设方向、四大清单体系”,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美丽城市标杆。
德宏州: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2024年以来,德宏州围绕“六个更美”目标,持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明显。全州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地9处,划定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361.22万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
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德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和绿色制造,打造“德字号”绿色食品品牌,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普洱市: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近年来,普洱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系统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8年维持“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获评“优”,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6.15%,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普洱市入选全国康养城市20强,思茅区入围全国康养百强县区,绿色生态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群众可感可享的民生福祉。
西双版纳州:制度保障与生态智慧融合 打造“热带雨林之城”
西双版纳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自治条例》,制定完善森林资源、古茶树保护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建立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西双版纳持续实施热带雨林“五大行动”,建成22个湿地保护小区、12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6851.8万亩,推动国家植物园、亚洲象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亚洲象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通过加强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热带雨林之城”新图景。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