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5月23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5月22日,正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繁荣人类和地球”为主题,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800余位政府官员、科学家及业界代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大计,凝聚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5昆明宣言》。
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本届大会发布了《2025昆明宣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如何成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跨领域解决方案,指出金融与经济增长、营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性别与平等、保护与管理是农业生物多样性惠及人类和地球的六大关键领域,提出了行动路径和计划,明确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应对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
《2025昆明宣言: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更有效的全球食品系统》发布(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会议期间,58位权威专家呈现了40余场学术报告,70多份学术海报、18项创新案例展览,全方位呈现了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突破,各国在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模式、传统农耕智慧转化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大会特别设置的传统农耕智慧展区引发广泛关注,哈尼梯田、侗乡稻作等地的生态农业实践,与基因编辑、大数据监测等现代技术形成创新对话,彰显了科技赋能传统智慧的新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在闭幕式上表示,中国始终是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与坚定推动者,在种质资源、“稻鱼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基因编辑、大数据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实践经验正不断提升。未来将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强调,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在地高校,将重点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推动“云南方案"”走向世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