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玉米专家番兴明研究团队育成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特色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发现并挖掘多个抗玉米灰斑病基因资源,建成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2021年至2023年,项目育成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总产值88.3亿元,新增纯收益48.2亿元,有力支撑了云南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鲜食玉米产业严重依赖进口品种,品种同质化严重,自育品种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且良种良法不配套、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不健全。同时,玉米灰斑病流行也制约了云南鲜食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在云南省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项目“鲜食甜玉米品种选育推广及玉米抗白斑病功能位点发掘”支持下,针对这些“卡脖子”问题,番兴明团队系统开展鲜食甜玉米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将大田玉米转育成鲜食玉米的育种体系,创制出6个优质甜玉米骨干自交系,并利用创制的骨干自交系育成“云甜玉8号”“高原王子”“高原丽人”“云甜玉9号”“云甜玉10号”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特色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克隆并验证了1个抗灰斑病的功能基因,同时发现了1个与灰斑病抗性相关的新候选基因,挖掘到3个新的与行粒数相关的候选基因和1个与穗粗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玉米抗灰斑病育种和提高产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发明鲜食玉米工厂化育苗移栽及膜下精细化管理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同时,研发出鲜食玉米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解决了目前鲜食玉米长期贮存和远距离运输的难题。

近年来,团队还成功培育出玉米热带单倍体诱导系“云诱一号”“云诱二号”并用于批量诱导单倍体,提高了育种效率。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巢式关联群体,并利用该群体开展主要玉米病害抗病机理研究,挖掘到抗玉米灰斑病、大斑病等多个与玉米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创制出一批高产优异的种质,为我省乃至全国玉米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材料基础。(记者 陈云芬 通讯员 陶祥)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