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5月22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5月21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云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5%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30%,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以上,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保持世界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行动计划》是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旨在践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化拓展COP15成果,积极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落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行动计划》明确了云南省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为全面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指引。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子杰介绍,基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和优势,《行动计划》提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大战略定位: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典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云南贡献;二是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排头兵,打造全国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云南样板;三是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行区,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云南经验。

《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5%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30%,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以上,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保持世界前列。超过30%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利用遗传资源与相关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得到公正和公平分享。生产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友好转型成效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50年,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典范。

《行动计划》部署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进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保障等5大战略任务。

此外,赵子杰表示,《行动计划》在全面落实《国家行动计划》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了本地化、特色化、落地性和可行性,体现云南辨识度。

编辑:魏文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