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理10月31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澜沧江水奔腾向前,江畔的旧址静默无声。80多年前,这里曾是滇缅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功果桥(原名“昌淦桥”),一座由中美合作修建的钢索吊桥。10月29日,“2025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团来到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追寻这座桥背后的烽火记忆。

横跨江上的功果桥(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功果桥原址在沘江汇入澜沧江入口以下数百米处,为钢索吊桥,桥面宽3米,可通过载重5吨的汽车。此桥边有一个小村子,叫功果村,故大桥被称为“功果桥”。
功果桥通车后不久,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功果桥以上几百米沘江与澜沧江交汇处建设一座通行能力更高,载重更大的新桥梁,大桥于1939年3月开工,至1940年11月通车。为纪念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桥梁设计专家钱昌淦先生,新建的大桥被命名为“昌淦桥”。昌淦桥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滇缅公路的通行条件,提高了道路运输能力。桥体采用美制钢桁架和钢索构件,所有材料入境后,全凭人扛马驮,翻越崇山峻岭运至工地,成为滇缅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桥体的构件均靠人扛马驮送至工地(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为切断中国抗战物资补给,先后出动飞机242架次,对功果桥、昌淦桥区域发动16次轰炸,投弹近千枚。最惨烈的一次发生在1940年12月24日中午,9架敌机低空突袭,桥体十余根钢索被炸断,桥面坠入澜沧江中。
尽管轰炸频繁,这些桥梁却从未真正被摧毁。每次受损后,当地军民昼夜奋战,抢修桥梁、架设浮桥,确保运输线畅通。滇缅公路也因此被称为“炸不断的生命线”。功果桥被炸断后,没有再修复。由于功果桥、昌淦桥相距不远,紧临功果村,功果桥炸断后,人们习惯性地称昌淦桥为功果桥,一直沿袭至今。
“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云龙修筑的五个路段全在崇山峻岭间,施工极其艰险。”云龙县地方史研究专家张沙琳介绍,“抗战精神在云龙不是口号,它凝结在桥和路之间,融在血脉里。”

张沙琳讲述桥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2010年,功果桥(昌淦桥)因水电站建设迁至宝丰乡。如今,锈迹斑驳的桥身依然横卧江上,桥墩上残留的弹痕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仿佛在无声地讲述八十年前的战火与坚守。
“桥会老,路会旧,但精神不灭。”张沙琳说。八十多年过去,功果桥的故事仍在澜沧江畔流传——那是一条用血与火铸就的“抗战生命线”。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