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0月29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滇缅公路上的“二十四道拐”,曾见证无数南侨机工的生死往返。10月27日,在昆明市五华区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70岁的蒋玲华凝视着公公韩仕元的旧照,轻声讲述那段以生命护航的历史。当天,“2025重走滇缅公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昆明启动。来自省内外十余家媒体的记者沿着滇缅公路的脉络探访沿线抗战遗址。在这座藏于社区的小型纪念馆中,泛黄的地图与旧照无声诉说着往昔,80多年前那条“抗战输血线”的记忆依然滚烫。
1939年至1942年间,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在陈嘉庚先生号召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奔赴西南,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驾驶卡车往返滇缅公路,用青春与生命支撑起抗战前线的运输生命线。

社区志愿讲解员向来宾讲解南侨机工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战火散尽,许多机工选择留在云南。唐国常、罗开瑚等人在昆明新闻里社区安家,常在巷口树下向后辈讲述那段烽火岁月。2016年7月,云南首个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在此揭牌,配套纪念馆同步开放,让这段红色记忆有了新的“家”。
这个小巷里的社区纪念馆占地仅200平方米,却凝聚着一段恢宏历史。文化长廊记录着英雄事迹,英名墙镌刻着3200个名字,道奇运输卡车模型、“二十四道拐”巨幅影像与机工遗物,共同还原了那段共赴国难的壮举。
“这里不仅是纪念馆,更是活的课堂。”新闻里社区党委书记彭羽介绍,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讲解员队伍跨越四代人。每逢传统节日,社区都会邀请机工后人“回家”,让红色基因融入生活日常。

蒋玲华展示南侨机工合影(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蒋玲华的公公韩仕元是第九批从马来西亚回国的南侨机工,曾三获嘉奖。
如今,蒋玲华将父辈的信念化为行动。她创办的再生橡胶厂专注旧轮胎循环利用,七成岗位留给残疾人,企业被评为云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作为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她始终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南侨机工精神。
“有些记忆不会风化,有些精神永远年轻。”蒋玲华常带孙女参观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当孩子骄傲地说‘我太爷爷是南侨机工’,我就知道,这份信念已经在传承。”蒋玲华说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