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理8月16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白欣然)8月15日,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洱海指数”,这份首次亮相的“体检报告”,全面反映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效。
“洱海指数”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实习记者 白欣然 摄)
据了解,云南省的高原湖泊治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洱海、滇池、抚仙湖等重点高原湖泊面临的形势、所处的阶段、治理的重点各不相同,仅仅依靠单一的水质评价标准,难以客观反映各个湖泊保护治理的工作成效。“洱海指数”的编制参考国内湖泊评价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标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估技术规范等经验,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地表水评价相关标准,结合大理实际和洱海特点,科学系统地构建评价体系。
在编制过程中,“洱海指数”兼顾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4个维度8项指标,从流域环境改善、湖区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全面、系统、科学反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和洱海水生态状况。
其中,干净指数和清澈指数赋分为30分,生态指数和共享指数赋分为20分,总分为100分。“洱海指数”共划分“优、良、中、差”4个等级,大于等于90分为“优”,大于等于75分且小于90分为“良”,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5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据“洱海指数”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至2021年,“洱海指数”评价为良;2022年至2024年,“洱海指数”评价为优;2025年上半年,“洱海指数”得分为92.8分,评价也为优,总体呈向好趋势。“洱海指数”评价体系有助于健全完善覆盖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对洱海流域河流、湖泊水质、水生态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倒逼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落实,指导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洱海指数将通过短信、电子大屏等方式面向居民和游客推送,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洱海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过去十年,大理在洱海保护上不断加码,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流域联防联治等措施持续推进。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其治理经验已在中欧文化交流等国际场合分享。随着“洱海指数”的发布,洱海保护进入了以科学评价体系为支撑的新阶段。
“这是高原湖泊保护从单一水质评估迈向综合评价的一次重要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欣泽在会上表示,“洱海指数”不仅能为今后一段时期洱海高水平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全国湖泊治理提供了“洱海经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