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沧7月24日消息 当指尖的泥土遇见跳动的火焰,古老的技艺便在岁月中重获新生。在云南临沧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质朴的陶泥在双手间缓缓成形,一锅一器,盛满烟火人间的温度。这里的“磨令”——勐永土锅,承载着百年传承的记忆,在泥与火的交融中诉说傣族生活的诗意与智慧。

勐永土锅产于耿马县勐永镇,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其制作工艺讲究,选用本地优质红土,以泥条盘铸成型,经过自然晾干与传统柴烧工序,使土陶成品具备透气性强、存味保鲜、耐热保温等特点。煮食沸而不溢,烹出的菜肴更具清香,深受周边各族群众喜爱。土锅不仅是傣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器物,过去还作为贡品进献耿马土司府,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勐永土锅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宋永荟正在制作土陶(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在勐永城子村,宋永荟已与这门技艺相伴33年。她自1990年起投身制陶,凭借勤学苦练,两年后便熟练掌握整套制作流程。从揉泥制坯到柴火烧制,每一道工序她都精益求精。她说:“土陶是傣家人日子里的温度,不能丢。”如今,她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陶土之中,让一件件质朴而实用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傣族人爱美,土陶就是我们的生活美学。”宋永荟表示,如今随着非遗保护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土陶作坊,学习传统工艺,参与文化传承。不仅精通全套工艺,还积极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傣族妇女正在制作土陶(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走进宋永荟的作坊,浓浓泥土香扑面而来。她一边熟练地转动陶坯,一边向前来体验的游客讲述制陶的每个步骤,手法细腻,语气温和,眼中始终闪烁着对非遗的热爱与自豪。早年间,勐永土锅的制作只在家族内妇女间传承,如今随着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的推进,这一传统逐步走向开放,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土陶传承(央广网发 耿马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泥与火的对话中,是时间沉淀下的匠心传承。一锅一器,一土一火,不仅映照出傣族人民的智慧与生活哲学,也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策划:魏文青 赵贝贝

记者:魏文青

视频:魏文青

鸣谢:耿马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