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临沧7月22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初夏时节,云南临沧凤庆县新华乡澜沧江畔的村落,木棉果悄然裂开,洁白棉絮随风飞舞。在这里,一项融合民族传统与实用价值的手工技艺——木棉花絮枕头制作,正焕发新活力。
洁白的木棉棉絮(央广网发 李亚权 摄 )
“木棉枕头要做成对,还要放点籽进去,寓意多籽多福。”当地绣娘一边翻动蓬松的棉絮,一边娴熟操作。新华乡出产的木棉棉絮质地轻盈柔软,是制作枕芯的天然材料。采摘下来的棉絮经过晾晒、手工去杂、反复揉搓,成为极具蓬松度的填充物。特别之处在于,苗家妇女会在枕芯中保留部分木棉籽,这一“藏福”工艺既增强透气性,也承载着“多籽多福”的美好寓意。
过去,当地新婚夫妇往往会亲手缝制一对木棉枕,枕芯藏籽,枕套绣花,寓意婚姻美满、子嗣绵延。如今,这一传统仍在延续。苗族绣娘将花鸟、吉祥图腾等纹样绣于麻布枕套上,不仅美观耐用,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代际相传。
“这木棉枕夏天睡着清爽,透气又不塌,很多客人回去后都还想再要。”新华乡绣娘马国香介绍,木棉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回弹性,与天然麻布枕套搭配,深受消费者喜爱。
藏着木棉籽的木棉棉絮(央广网发 朱雯雯 摄)
每年木棉飞絮之际,当地村民自发采集棉絮,绣娘们一边制作枕头,一边向年轻人传授手工技艺。从挑棉、搓絮到飞针走线,每一步都凝聚着民族智慧和生活情感。
苗族绣娘制作木棉枕(央广网发 字林玲 摄)
近年来,凤庆县积极推进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木棉花枕等非遗产品不仅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