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7月16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7月15日,由云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在昆明正式开展。此次展览联合全省20家文博单位,汇集文物47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超过300件,涵盖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封泥、金器、宝玉石等多个门类,是近年来云南省系统展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展览。

市民正在观展(央广网发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本次展览共分为“星汉灿烂”“古滇华章”“万里同风”三大部分,通过史籍记载与实物考古成果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现了战国至汉代云南地区多元文明交融与逐步纳入中原政权体系的历史进程。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9日,期间对公众免费开放。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樊海涛表示:“我们试图通过此次展览回答两个关键问题:‘何为西南夷’以及‘何以云南’,以此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云南样本,展现云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演进。”

展览汇聚云南近三十年来重要考古发掘成果,涉及晋宁河泊所、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祥云大波那等四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并涵盖祥云红土坡、宁蒗干坝子、个旧黑蚂井、昌宁大甸山等全省60余项考古项目,全面展现战国至东汉时期云南社会形态、文化面貌和与中原互动的历史图景。

云南青铜文明面貌(央广网发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封泥、陶瓦当等文物首次集中亮相。该遗址是目前云南地区发现的商周至汉晋时期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中心聚落遗址,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河泊所遗址所出简牍中所记“滇池以亭行”等内容,结合“滇王相印”“滇国相印”等封泥,为《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王归附、汉朝设益州郡等记载提供了珍贵实证。

云南青铜文明面貌(央广网发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此次展览中首次展出的文物占比超过40%,为云南省博物馆历年展出珍贵文物占比之最,展品时间跨度达500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历史回望,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注脚。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