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横断山间,金沙江如银带缠绕的鹤庆六合彝族乡,藏着一支被称为“白衣子”的神秘族群——他们因传统火草衣的素白底色得名,更以千年传承的火草布织造技艺,在时光里织就了一段鲜活传奇。
织火草布 (绞英才 摄)
“白衣子”即白依人,是彝族的独特支系,5000余族人世代聚居在六合乡的4个村落。历史上,为破解山区穿衣难题,白依妇女独创火草布织造技艺:春采火草(一种附生岩壁的草本植物),夏剥苎麻,秋染植物染料(以野花、树叶调色),冬织经纬——从采料、绩麻、纺线到染织、缝制,20余道工序全靠手工,最终制成兼具保暖与透气的火草衣。这件“白衣”不仅是蔽体之服,更在婚丧礼仪中化作传递情感的信物——婚礼上,新娘必亲手缝制火草衣赠予夫家,在《赠衣调》的唢呐声中,让细密的针脚成为家族联结的纽带。
然而,当工业化浪潮漫过山谷,曾经家家户户飘着麻香的村落,只剩零星织机声在回荡。“怕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这代。”58岁的绞条树还记得,12岁那年跟着母亲上山采火草,指尖被草茎划破的微痛,母亲“麻丝要搓得匀,线才经得穿”的叮嘱,成了她与火草布不解的缘分。从绩麻搓线到穿综织机,16岁独立完成全套工序的她,曾是村里最年轻的“织衣能手”,却在成家后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放下梭子,心里满是担忧。
晾麻线 (绞雄心 摄)
转机出现在2012年。鹤庆县启动“白依火草衣”抢救项目,绞条树家成了核心保护点。2015年,火草布织造技艺入选大理州非遗,绞条树被认定为县级传承人,家里的两间平房改造成传习所,老纺车、火草标本、历代火草衣展品错落陈列,成了族群文化的“活字典”。
从2020年至今,绞条树在传习所办了12期培训班,120余名村民跟着她上山认火草、学搓线、练织机。“穿综时手要稳,筘齿间距不能错”,她蹲在织机旁手把手教学,连“综片编织”这种濒临失传的细节都倾囊相授。如今,传习所不仅是技艺课堂,更成了文化交流的窗口——高校学者来调研纺织工艺,文创团队来探寻设计灵感,年轻人开始试着把火草布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让素白的布料在背包、围巾上绽放新的光彩。
在绞条树的展室里,有人用彩色苎麻线在火草布上绣了金沙江纹样,有人把传统对襟衣改成了短款外套。“老手艺不能只放在玻璃柜里,要让它穿在人身上、用在生活里。”她摸着织机上刚完工的火草布,经纬间还带着阳光晒过的草香——这缕香,曾飘过白依人千百年的四季,如今又在新时代的风里,织出了文化传承的新纹路。 (杨艳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