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张家界8月5日消息 8月5日上午,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上,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艺回顾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就在一个多月前,这座城市刚刚承受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冲击。
暴雨在6月18日至21日倾泻而下,全市平均雨量高达338.7毫米,其综合强度被评定为“特强”级。在桑植县五道水镇,暴雨在12小时内泼下398.9毫米,24小时总雨量更是达到523.5毫米,双双刷新张家界气象观测史上的极限记录。洪水随之咆哮而至,澧水干流桑植站水位在惊涛中超越保证水位2.38米,超保时间长达九个半小时;张家界站亦突破警戒水位1.26米,“澧水2025年第1号洪水”于19日13时55分形成。
然而,张家界市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全市未溃一库一堤一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惊涛骇浪中得以最大限度守护。
“万全准备”筑牢第一道防线
暴雨未至,绸缪已深。张家界市自去年秋季便启动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五个一”行动——推广一个模式、明确一套标准、开展一次培训、完善一批预案、建立一套体系,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之险。
全市252座上型水库、84座高风险屋顶塘高坝塘、1724处山洪易发区、1087处地质灾害点被纳入网格化排查整治清单,坝坡草木清理等基础工作早已完成;小型水库全面实施“第三方专业化管护”,确保每一处“神经末梢”都处于有效监管之下。预案修订更以实战为靶心,3200余份预案精准覆盖各类风险场景,村一级的转移避险方案细化到1017份。仅培训演练就组织了91场培训、1528场演练,超过3.8万人次参与其中,让纸上预案真正刻入行动本能。
“战时状态”迎战极限考验
当暴雨倾盆、洪水汹涌之际,张家界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应急指挥部高效运转,市委书记刘革安、市长王洪斌每日会商调度对重点区域“点对点”指挥,常委副市长万东长期坐镇市应急指挥部实时调度防汛抢险救灾工作,8名市级领导包保区县,93名处级干部下沉乡镇。随着汛情升级,防汛应急响应果断提升至Ⅱ级,气象、水文等12个核心部门在市应急指挥部联合值守,昼夜不息。
预警信息成为生命线上的灯塔。张家界严格落实“631”递进式预报预警叫应机制,对高风险区域公众实施电话预警“叫应”,对雨情危急区域责任人、公众高频次发布“靶向霸屏预警”。321期预警信息覆盖544万人次,其中首次启用的“靶向霸屏闪信预警”直达49万人次涉灾群众,使预警在“最后一公里”精准触达。
“攥指成拳”凝聚磅礴合力
灾害面前,张家界市上下闻“汛”而动,部门协同迸发出强大合力。应急、水利、资规部门精锐尽出,应急车辆全勤保障,57人专家组分赴一线提供技术支撑,124批次排查组深入乡镇排查地灾隐患1156处。
文旅、农业、城管、住建、交通、公安等系统纷纷投入战场。文旅部门安抚2万余名滞留游客情绪;农业部门火速组织生产自救,抢调有机肥200吨;城管系统处置出险点位68个;交通部门昼夜奋战抢通公路阻断点408处;公安警力转移救助群众6600余人次。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民兵、国家及地方消防救援队伍、武警官兵等力量星夜驰援,14批580人次民兵,125名国家机动队伍队员、350名消防指战员共同铸成抢险救援的钢铁脊梁。
“四个一律”守护生命至上
面对险情,“转移避险”被置于最高优先级,“四个一律”要求被坚决贯彻。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4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如磐石般坚守在堤防、水库最前沿,“一米一米地巡、一米一米地查”。正是这无数个“一米”的坚守,最终确保了80224名群众在洪水袭来前被安全转移。
在断路、断电、断网、断水的困境中,各部门争分夺秒全力抢修。电力以最快速度全面恢复,通信抢通1795处,供水恢复184处。累计投入人力20.8万余人次、设备车辆3825台次,13支专业救援队伍820人、乡镇村社区抢险力量1.01万余人协同作战,及时解救被困群众逾千人。
张家界此次防汛抗灾的实践再次印证:功夫下在平时,方能遇事不打乱仗。从去年秋季启动的“五个一”行动,到覆盖全域的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再到高频次、贴近实战的演练,所有“看不见”的日常付出,最终在滔天洪水前化为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当预警精准抵达、预案高效运转、部门协同无间、救援力量星夜驰骋,这座城市在极限考验下交出的优异答卷,其根基早已深植于每一个寻常日子里的未雨绸缪与坚实步履。(央广网南方应急融媒报道中心 黄雄 通讯员 全海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