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是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重庆以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为抓手,在推动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激活校友经济、更新人才培养及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持续探索,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经验和成果。
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动重庆市科技局,走访多个朝气勃勃的重庆环大圈,推出系列报道,实地解码从“创新要素集聚”到“创新生态共生”的重庆路径和实践样本。
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在重庆加速崛起,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间的“供需鸿沟”日益凸显。如何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育人逻辑,让高校输出的人才成为能直接对接产业的“即插即用型”创新力量?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中正在发生教育革命。
学科“动态调整” 大学生接上产业赛道

西南大学“学行”科创班举行沙龙活动(央广网发 西南大学供图)
在环西南大学生态圈的明月湖科创园特色园区,学行班2023级、2024级5名学生以智能装备为方向,从用户痛点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及用户画像分析,跳出技术参数局限,将创意转化为商业逻辑清晰的路演方案。作为重庆唯一前往明月湖全国总部交流汇报的团队,他们受到李泽湘教授高度肯定,不久前刚斩获2025明月湖(全国)科创园冬季硬科技创业营“最佳洞察奖”。
“这一项目的成功,是我们尝试打破‘教室-实验室’传统学习闭环的成果。”西南大学相关人士介绍,生态圈构建起“多学科科创导师+科创平台+年轻人+新产品”的全新培养模式,将科创实验班整体迁入产业研究院,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研发场景中学习。学生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对接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企业需求,全程接受专职创业导师的“陪跑式”辅导,内容涵盖市场调研、技术优化、融资对接等产业实战技能。
这种“项目化教学”的背后,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重构。西南大学联合京东方、四联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中央厨房式”工程师成长实训通道,开设“订单班”。如今,与京东方共建的显示技术订单班,课程设置直接对标企业生产线需求,学生毕业后经过短期适应就能上岗,去年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科调整同样具有产业针对性。围绕涪陵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动态调整增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急需专业25个。在“百名师生进车间、百家企业进课堂”的“双百行动”中,42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直接进入万达薄板等企业核心岗位,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手”。
“以前是企业上门‘抢人’,现在是我们按需求‘造人’。”长江师范学院长江科创学院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实践,让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距离缩短了至少3年。
倒逼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长江师范学院(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
“教师评价体系不改,育人模式改革就是空中楼阁。”长江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教师从“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型,曾遭遇不小阻力。传统考核中,论文发表、课题立项是“硬指标”,而参与企业项目、指导学生创业等“产业服务成果”难以量化,一度让教师陷入“想做不敢做”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校在环大学生态圈建设中推出“双线考核”机制: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孵化学生创业项目等成果,与论文、课题同等纳入考核体系,甚至对获得产业奖项、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给予额外加分。
“现在,派驻企业的科技博士,工作不仅计入教学工作量,还与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直接挂钩。”这一改革让教师参与产业服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近一年新增2名重庆市高级创业导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3项。
西南大学将实践赋能机制深度融入生态圈人才培养全流程:在学生层面,通过创业导师陪跑和技术经理人培训,多个优质学生团队已完成最新专利申请;在教师层面,通过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科创项目指导的积极性,推动“中央厨房式”实训通道新增3个校企联合研发模块,助力“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数据印证着改革成效:重庆全市环大学生态圈累计聚集创新创业团队1764个;带动创新创业3.2万余人。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所在生态圈的“校企联合研发项目”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0%、35%,越来越多教师从“象牙塔学者”变身“产业合伙人”。
评论:教育革命的价值追问
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重庆高校正在对这一“教育革命”核心命题展开集体探索,显然,人才培养不应是高校的“单向输出”,而应是“高校-产业-生态圈”的共生共荣。
当西南大学通过“四阶链式孵化”,鼓励学生项目从“苗圃”一路成长为产业园区的“大树”,当长江师范学院的“双百行动”让企业需求直接反哺课程设置,高校正在亲手打破“象牙塔”的围墙。这场静默的变革,不仅在重塑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因,更在为重庆前沿产业培育着源源不断的 “原生动力”。
“教育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让高校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而不是‘人才仓库’。”走访中,多所高校都有基本共识:当专业调整都对准产业赛道,当课堂都连着创新一线,当教师都兼具学术与产业视角,“即插即用”的产业创新主力军才能真正从校园走向战场。
策划:陈静
文字: 陈静 李欣蔓(实习) 宗伟豪(实习)
支持:重庆市科技局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