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1月18日消息(记者 项楠)“‘缩差共富’是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千万工程’蕴含着缩小‘三大差距’的宝贵经验和科学路径。”浙江省委农办主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通林这样阐述“缩差共富”与“千万工程”之间的关系。

在浙江大地上,一场始于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历经二十多年深耕,正持续焕发勃勃生机。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统筹城乡发展,加速缩小“三大差距”(即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央广网发 桐乡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新农人展现新作为

“现在务农更加便捷了,让我觉得做农业真的挺好。”刘惠婷是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粮油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虽是“90后”姑娘,对足下的这片土地却有着格外深厚的情感。

2012年,刘惠婷会计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从初创7人发展为110人团队,年服务农田超6万亩,并通过“田保姆”数字化托管模式,将无人机植保飞防、智能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推广至15个乡镇,惠及近万名农户。

“田保姆”刘慧婷(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是土地需要我,是农户需要我,是这份荣誉在鼓励我。”刘惠婷说,如今农业带来的回报也相当可观,每天的劳务工资可达四五百元,“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这些年,她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荣誉,成为扎根田间、科技兴农的农创榜样。

眼下,浙江正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实施“人工智能+农业”行动、“低空经济+农业”行动。数据显示,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786元,连续40年冠居全国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连续12年保持缩小态势。

新体验唤醒古村落

在社交平台拥有超5000万的话题量,2025年开年以来已吸引42万人次游客到此一游……你能想象这么亮眼的数据,出自一个浙江山村吗?

从默默无闻到自带流量,金华市磐安县墨林村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2021年,原本在企业负责销售的本地青年郑浩被推选为村党委书记。面对当时“原乡年轻人很少”的困境,他决心换条赛道,用“新老融合、以年轻人为导向”的开发思路盘活古村。

“广告费,我们一分钱都没花过。”郑浩透露,“我们的思路是筛选善用短视频表达的青年群体入驻墨林村发展,形成传播矩阵,助推村庄‘出圈’。”虽然是个“笨办法”,却十分见效。如今村内已聚集34名返乡青年创客,已落地沉浸式剧场、茶餐厅、咖啡、剧本杀、中药手串、原创木工艺等12种新业态。

金华市磐安县墨林村(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长期以来,浙江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4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140亿元,实施2900余个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近日出台的乡村运营“浙十条”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落的场景化利用,培育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和线路。

农创客激活新乡村

“我走过不少地方,但这里的创客氛围尤其融洽,大家都特别愿意互相帮忙。”分享起自己在桐乡崇福农创园创业的经历,“95后”农创客廖万甜笑得格外的甜。2020年,她辞去工作,仅带着一万元资金和满腔热情来到这里经营起一个热带植物基地。如今,她的热带植物基地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面积从最初的1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

“95后”农创客廖万甜直播推介基地里的热带植物(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比如我们的棚膜坏了,第二天相应的材料就能马上保障到位。”廖万甜坦言,这一切离不开农创园的大力支持。据农创园党支部书记池佳介绍,园区核心区占地2000亩,已汇聚93家农创主体与270名农创青年。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3.56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在浙江,像廖万甜这样的农创客已超10万人,“90后”“00后”占比近60%。他们用新技术、新理念重塑传统农业,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为支持青年创业,浙江构建了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体系,在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布局建设乡村人才振兴人才链、产业链等多重平台。

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浙农英才”561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6800名、农创客10万名、现代“新农人”58.4万人。

“土特产”带富千万人

“共富是我们公司创建至今的一个目标。”在嘉兴海盐,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雨告诉记者,从“9头猪”起家二十多年来,企业以其独特的“共富牧场”模式,书写着带动数千人致富的产业故事。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雨向记者讲述企业的“成长”故事(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共富牧场”的核心在于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有效激活。通过让村集体以闲置资源入股或租赁的形式参与经营,公司为村集体带来3%至8%的稳定收益。同时,该模式通过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扶持“百万年薪”级别的区域合伙人等内部创业机制,已直接或间接带动超6500人就业。

在嵊州,一只小笼包的故事正从街头巷尾的夫妻店,走向标准化、工业化的广阔天地。在恒温恒湿无尘车间里,一名工人平均每天手工能完成4000个小笼包的捏制。浙江包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红文说:“一方水土的湿度、纬度很关键,别的地方很难模仿。”

在恒温恒湿无尘车间里,一名工人平均每天手工能完成4000个嵊州小笼包的捏制(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乡村产业迈向全链发展新阶段。”王通林介绍,“十四五”以来,浙江的绿茶、杨梅、地方猪等“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培育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8家,发布省级名优“土特产”400个,建成县域产值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超3200亿元。

根据谋划,浙江将力争到2027年底,全省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分别达到150条和20条、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

“一村富”升级“组团赢”

“两个包装到手只要99元!”在嘉兴海宁桃园村,一个园艺直播间中,主播正热情地推介。从线上电商到扎根乡土,浙江塔莎园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天云的返乡创业之路,始于一次双向选择。

“我们当时只有粉丝和数据,没有土地和资产。”王天云回忆道。经过在杭州、上海等多地考察,2020年,塔莎园艺与桃园村的双向奔赴,源于共同的产业理念。

为了保障项目用地,桃园村的村干部仅用15天,就完成了100亩土地的流转。同时,双方在无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创新探索出“村入股+企运作”的村企合作模式,由村合作社投入800万元进行一期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塔莎园艺可直接“拎包入住”。

这一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王天云介绍,如今,她的业务已拓展至周边7个村,总面积达到了680亩。目前仅租金和分红,每年就可为每个合作村集体带来20万元至100余万元的直接收入。同时,公司雇用了约200名员工,其中130余位是本地“叔叔阿姨”,他们的人均年工资收入在4万元至7万元之间。

本地“阿姨”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今年的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目前已公布两批次87条省级发展轴,涵盖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组团片区。与此同时,浙江全省已启动建设226个省级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协同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抱团发展”的共富新路子,推动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新机制赋能新发展

2025年1月1日,《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千万工程”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不仅系统集成了“千万工程”实施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还构建了规范化、长效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法治保障体系。

近日,浙江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运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乡村运营“浙十条”。《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省将引育100家引领型乡村运营主体、1000名乡村CEO、10000名乡村运营人才,在省级重点村组团片区率先开展整体运营。

浙江还建立了完善的要素保障机制,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并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浙江嘉兴南湖区三星村文化礼堂(央广网发 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二十多年久久为功,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笔,以城乡融合为墨,在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村美、人和、业兴、共富”的现代化乡村画卷。如今,浙江的这条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十五五’是浙江农业迈向高效生态、农村迈向共富共美、农民迈向幸福生活的跨越发展期。”王通林介绍,面向“十五五”,浙江仍将以“缩差共富”为战略引领,以城乡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一体推进为内在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和运用好“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动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辑:李晓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