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7日消息(记者鲍玉婵)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刚破万亿,到2024年已达1.35万亿元——合肥在“十四五”期间,以四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的节奏,实现了综合能级的显著跃升。这一成绩使其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19位,其年均6.2%的经济增速位居全国万亿城市第4位、长三角第2位。
与此同时,这座科技名城的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常住人口正式突破千万,较“十三五”末净增63.2万人,由此跻身长三角第四个“双万”城市之列。11月17日下午,合肥市政府在“决胜‘十四五’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正式通报了上述发展成就。
创新引领:研发投入强度破4%,大科学装置集聚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位居省会城市第2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增长超2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312户、增长超4倍。全市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39位,较五年前前进40位。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持续跃升,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总数达13个,集聚度居全国前列。“科大硅谷”蓬勃起势,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加快建设,获批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在回答央广网记者关于合肥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问题时,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浩淼从科创产业共建方面介绍了具体举措。他表示,通过深化“两心同创”,合肥组建了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并与沪苏浙共建共享大科学装置。“五年来,我们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超500亿元,增长近7倍,向长三角开放共享重大科学装置4个、大型科学仪器2096套。”
产业跃升:战新产业年均增长16.6%,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居首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合肥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牵头组建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环境技术创新4个产业联盟,合肥成功串联起1100多家长三角上下游企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生态圈。数据显示,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6.6%,这一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居前列。
在这张产业协同网络中,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已稳定占据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6%左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纳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新型显示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未来产业也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量子产业的企业聚集度和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能级的提升还体现在企业实力的增强上。全市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7户,总数达到2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智改数转”的动态全覆盖。现代服务业同步提质增效,互联网信息服务、科技推广应用、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协同:都市圈建设提速,长三角合作园区增至15个
从独立发展到协同共进,合肥都市圈正展现出强劲的一体化势头。据李浩淼介绍,产业发展已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合作模式被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全省首个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安徽瑶海经济开发区也已获批。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长三角合作园区由1个增至15个,总量居长三角首位。
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显著。合肥与六安市签订龙河口生态补偿机制协议,建立起跨市级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为合肥提供优质原水超2亿方。巢湖综合治理实现重大突破,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连续五年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合肥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近180项事项可“跨省通办”。与上海共建的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全部开诊,“沪上名医在合肥”行动累计服务群众超8万人次。教育合作持续推进,与沪苏浙学校合作办学9所,都市圈内教育医疗资源加速共享。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合肥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李浩淼表示,面向“十五五”,合肥将“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再往前赶”,同时抢抓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推动合肥都市圈进一步发挥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