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0月1日消息(记者 王颖 昌思荣)在“文化中国行”探寻中华文脉的旅程中,四川崇州街子古镇悄然崛起一座文化新地标——国内首家以《华阳国志》为核心的主题展馆。这座融合川西院落肌理与现代科技的场馆,并非简单的文化陈列空间,而是以“全国首家”的独特定位,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跳出古籍书页,在巴蜀大地上实现“活态传承”,成为触摸千年文明、感受方志魅力的重要窗口。

华阳国志馆内方志阁(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走进这座占地23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960平方米的展馆,前沿科技与千年典籍的碰撞扑面而来,“通过AI技术,我好像真的在和常璩爷爷对话!”走出“常璩书房”互动体验区,崇州市街子学校五年级学生杨熙蒂的新奇体验,正是展馆用科技激活文化的生动缩影。馆内AR互动、数字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运用,让静态文字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巴蜀千年”数字长卷前,观众手势轻点就能“穿越”到三星堆、都江堰的文明现场;“破空对话”装置前,孩子们扫码留下对家乡的音频告白,让千年前的乡土情怀与当代共鸣。“过去读《华阳国志》,多是在书页中感受文字的重量,如今在展馆里,能亲手‘触碰’历史,这种体验太震撼了。”讲解员刘芷钰指着展柜中从宋代刻本到近现代校注本的《华阳国志》仿制品介绍,这些版本见证了典籍的传承脉络,而数字技术则让更多人能轻松读懂其中的文化密码。

“方志之祖”常璩塑像(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作为“方志之祖”常璩的故里,崇州让这部千年典籍终于“回家”,华阳国志馆以“方志鼻祖·蜀史巨擘”为主题,通过“地称天府”“史学巨擘”“垂范千古”三大展区,层层铺展巴蜀文明的演进脉络。这部由东晋史学家常璩编撰的著作,系统记载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与风俗,开创了地方志编纂新体例,其价值在展馆中得到充分彰显——“《华阳国志》是现存唯一完整记录古巴蜀历史文化的著作,它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文物相互印证,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璀璨过往。”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表示,展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空间,更是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综合体,馆内“方志阁”收藏西南地区521个区市县的3000余本地方志,链接线上资源实现“无线延伸”,研学区域通过“行走的八角”文创品牌,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家乡历史,就像学生吴锦宸在参观时所说,“原来崇州有这么多名人与故事!我爱我的家乡,因为它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后我要常来这里,更深入地了解巴蜀的过去。”
秋光里,川西院落的飞檐与数字屏幕的光影交相辉映,古老的《华阳国志》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巴蜀大地的千年故事。作为全国首家聚焦这部典籍的主题馆,它不仅填补了方志文化专题展馆的空白,更以创新实践为“文化中国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