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近年来,嘉峪关市以幸福为经纬,一以贯之地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城市。

“最具幸福感”是人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过去两年,嘉峪关市连续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弥足珍贵的是,嘉峪关,一个古时西陲边防,于荒漠莽莽起新城。而今,在“人民城市”的这把标尺上,以精进之力,持续镌刻日新又新的刻度。

在这里,我们听得见产业向新、产城融合的宜业;看得见绿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乐居;摸得到关城砖缝中蕴藏的精神沁润;闻得到大街小巷里的民生“幸福味”……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这朴素但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嘉峪关人的共同心声,也凝聚起家国情怀在治世的强大合力。

10月14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嘉峪关:人民之城 日新又新】系列报道,看嘉峪关市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诠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央广网兰州10月15日消息(记者寇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

目前,嘉峪关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2.01%,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9%;用水双控管理目标完成率达100%,重点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降低,并保持全省最低……

站在高起点的嘉峪关市,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比高歌猛进更具力量。

“要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全力提升生态功能品质,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持续强化污染防治,让嘉峪关市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嘉峪关市委主要领导说。

让每一滴水都“活”起来

人均水资源量仅有429立方米的嘉峪关市,属典型的缺水型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资源性约束条件。

“让每一滴水都‘活’起来,物尽其用是嘉峪关市必须要做的事情。”嘉峪关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工作人员潘强说。对此,嘉峪关市提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生态节水控水的工作思路。

嘉峪关市城市供水管网分区管控系统(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作为负责全市居民与非居民供水工作的甘肃嘉恒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19年就开始建设供水管网DMA分区管控系统,通过流量监测、压力监测等,准确快速地定位漏水区域,同时通过合理的压力调控管理,达到逐步降低进而控制管网漏损的目的。

“DMA分区管控系统目前主要针对嘉恒集团供水辖区进行分区计量,共282个监测点,26个分区。分区监测点数量由蓝到紫依次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分布,涵盖32个物业小区。”嘉恒供排水调度室曹广越说,“仅2024年,系统监控发现113处流量异常情况。随后安排测漏人员进行排查,共发现95处漏点,并全部处理完毕,减少水资源损失约57.9万立方米。”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酒钢集团”)是工业用水大户。2012年,酒钢集团开始与外部企业、科研院校合作进行节水探索,此后,陆续实施了高炉水系统改造、酚氰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项目等。

投资6400万元启动实施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工程项目是酒钢集团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典范。“项目通过冶金厂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水管网延伸改造、尾矿库溢流水回用工程等建设内容的实施,进一步增大中水回用量,提升中水资源利用效率。2019年一期项目部分工程完成后即实现冶金厂区年增中水回用量180万立方米,2020年7月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已实现酒钢集团冶金厂区中水‘零排放’,提升了酒钢集团中水利用水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嘉峪关市东湖(央广网发 嘉峪关市水务局供图)

目前,嘉峪关市已累计建成全省节水型企业5个,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44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5个,公布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21家。

数据显示,2024年,嘉峪关市用水总量2.0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7.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3.4%,用水双控管理目标完成率达100%。其中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6035提高到0.6202,用水效率显著提升;重点用水企业均达到行业用水定额标准,重点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不断刷新绿色标尺刻度“上线”

2023年,嘉峪关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87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40%和41.03%。

2024年,该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05%,建成区绿地面积2812.14公顷。

嘉峪关市观礼北路沿河景观带(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绿以寸进,嘉峪关市的发力点是什么?

“社区花园和口袋公园。”嘉峪关市林草局城市园林科工作人员张鹏给出了答案。

嘉峪关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设标准,构建“点、线、面、片、环”相衔接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不断优化升级城市绿化种植体系,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园林城市。

“我们自去年开始,按照每年打造2个口袋公园、10个社区花园的目标,全力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张鹏说,去年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均已完成。

嘉和家园院落一景(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嘉和家园便是嘉峪关市倾心打造的社区花园典范之一。走进嘉和家园,老人张胜利和徐建明正在院落凉亭中下棋。提及现在的社区环境,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吝言辞地夸奖起来:“以前这一片光秃秃的,连个纳凉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有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所、还有凉亭,平日里哥几个下下棋打打牌,别提有多惬意了。”

如今,众多集景观赏玩、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生态空间在嘉峪关市各个角落落成。在提升园林绿化观赏性和亲民性,为市民营造“家门口”的高品质绿色休憩空间的同时,助力嘉峪关市打造社会治理典范城市。

嘉峪关市对机场路全段进行提升改造(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同时,嘉峪关市还对机场路全段进行提升改造,中央绿化带总长度8.5公里,改造面积7.23万平方米,东西侧树沟种植长度7公里(两条),延续180米刺槐、20米沙枣标准段种植乔木1362株,西侧防风林带种植长度5.7公里,改造面积6.4万平方米;嘉酒快速通道是嘉峪关市重要干道,结合周边环境,调整道路景观空间,丰富林冠线形态,突显道路景观风貌,彰显嘉峪关市文化特色,打造一条呈现现代景观文化的品质大道,形成快速通道绿化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备,环境更加优美的良好局面。

一座工业城的蓝天账本

“以前总觉得空气里带着股子土腥味,现在每天出门,小区就是公园,清新的空气,深吸一口,整个人都精神抖擞。”从小在嘉峪关市生活的市民王女士说。

据介绍,嘉峪关市环境空气六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连续9年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截至2024年,嘉峪关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降低,并保持全省最低。

嘉峪关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料场棚库内况(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在工业占比高的背景下,嘉峪关市做对了什么?有哪些治污“硬核”举措?

“我们的好天气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工业治理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高投入的情况下,PM2.5每下降哪怕0.1微克,都需要产业、能源、交通、工业、城市面源的多方努力。”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与减排科工作人员李佳睿说。

近年来,嘉峪关市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不断探索大气污染精细化、科学化治理。

投入17.11亿元启动的酒钢集团嘉东料场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是嘉峪关市硬核抑尘治污的代表项目之一。

“过去,由于采用露天堆放方式,焦煤等物料在装卸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原料损耗率高达3%。”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储运部副主任夏振中告诉记者,历时3年的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让嘉东料场实现了物料从卸车、输送到储存等生产流程全程不落地和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让“运料不见料”在这里成为了现实。

嘉东料场棚库一角(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走进嘉东料场,想象中的粉尘漫天已经不见踪影。工作人员衣着干净,笑容满面。“以前在这里上班根本穿不了干净的衣服,口罩更别想摘掉。”夏振中说,“项目的落成,改善了空气质量,对于员工来说,更是福音。”

“目前,嘉东工业园区22家企业建成棚库20.22万平方米,4家在建2.1万平方米,扬尘排放情况显著减少。”李佳睿说。

除了工业扬尘污染外,施工扬尘、道路交通扬尘亦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嘉峪关市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施工场地进行突击检查,督促建筑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环节,努力破解施工扬尘治理难题。

同时,嘉峪关市对工业园区内拉运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及车辆办理建筑垃圾(渣土)准运证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渣土运输车辆未采取密闭措施、夹泥上路、抛、撒、滴、漏、随意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发现早、处置快、解决好”。仅今年上半年,嘉峪关市共检查车辆600余台次,现场督促整改车辆30余台次,立案查处车辆2台次。

付出必有回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嘉峪关市优良天数比例86.8%,同比增加2.5%,细颗粒物浓度同比持平并为全省最低。

编辑:魏晋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