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近年来,嘉峪关市以幸福为经纬,一以贯之地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城市。
“最具幸福感”是人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过去两年,嘉峪关市连续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弥足珍贵的是,嘉峪关,一个古时西陲边防,于荒漠莽莽起新城。而今,在“人民城市”的这把标尺上,以精进之力,持续镌刻日新又新的刻度。
在这里,我们听得见产业向新、产城融合的宜业;看得见绿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乐居;摸得到关城砖缝中蕴藏的精神沁润;闻得到大街小巷里的民生“幸福味”……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这朴素但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嘉峪关人的共同心声,也凝聚起家国情怀在治世的强大合力。
10月14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嘉峪关:人民之城 日新又新】系列报道,看嘉峪关市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诠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央广网兰州10月16日消息(记者魏晋雪)长城最出名的段落,也许在华北以北的峰峦上,但把长城刻进城市基因的段落,一定站在甘肃嘉峪关的旷野里。
2021年12月,嘉峪关市提出未来五年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努力将嘉峪关建成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嘉峪关城市大景(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何为标志地?如何干好标志地建设这项工作?
近年来,嘉峪关市坚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深化长城保护利用和长城精神传承弘扬,加强对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在保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全力推动以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为目标的建设步伐。
从更深层次看,长城之于如今的嘉峪关市,远不止于因关得名。从城市经济及至城市肌理、城市性格,长城文化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此前,长城守护着华夏。今天的嘉峪关人,用血脉相融的方式守护长城。
让长城符号更鲜明
长城气象,一城尽收。这里,是明之长城首起,今之甘肃嘉峪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是嘉峪关的使命。
嘉峪关市境内43.62公里长城墙体、12.94公里壕堑、8座关堡、49座墩台都留下了文保人员的足迹。

杨殿刚正在察看嘉峪关长城重点监测区域情况(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墙体含水量处于正常范围。”今年7月中旬夜里的一场暴雨让杨殿刚紧张起来,身为嘉峪关长城研究院副研究员,一大早他就驱车察看嘉峪关长城重点监测区域情况。
“嘉峪关长城是夯土城墙,除了每月一次的常规‘体检’,文保人员还会在极端天气后检查长城重点监测区域的病害发育情况,及时修补受损部位。在修补过程中,我们采用与原墙体性能一致的配土,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杨殿刚说。
2025年,甘肃省长城保护研究中心在嘉峪关揭牌。该中心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天津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长城数字保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嘉峪关的雄心不止于守护。
“我们正在打造以长城为主题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让长城从历史坐标跃升为文化地标。”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娜表示。
2023年,嘉峪关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也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开展保护利用示范的地区。

小朋友们正在体验夯筑长城(央广网发 嘉峪关市逸夫小学供图)
同时,嘉峪关市高度重视长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研发以“我到嘉峪关修长城”为主题的研学产品,打造以传承长城文化为主的研学基地。
据了解,“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研学项目,包括夯筑长城实景体验、“我在嘉峪关修长城”非遗石艺画制作、“画出心中的嘉峪关”等特色活动。
在嘉峪关关城景区研学游基地,记者看到一批来自甘肃玛曲县的青少年。在研究基地老师的指导下,玛曲的孩子们用古人修筑长城的“同款”工具,体验了“分层夯土”“补砌石基”等模拟长城修缮的工序。彭馨茹在体验后感慨地说:“原来城墙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筑成,难怪长城能屹立几百年,这是古人用双手和汗水堆起来的奇迹。”
以文化城 城以文兴
如果酒钢是嘉峪关的A面,长城则是嘉峪关的B面。长城用文化的流动让嘉峪关这座城市变得开放、包容,烟火气升腾,生机勃勃。
夜行关城,烽烟再起。当最后一抹晚霞褪去,嘉峪关关城景区内,雄浑的战鼓声震动四野,城墙上烽烟腾起,光影交织。

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解读嘉峪关、感悟嘉峪关的历史文化,2024年,我们成功打造国内首部原址实景长城文化沉浸式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今年更是对该剧做了升级,目前是2.0版本。”王娜表示。
记者了解到,《天下嘉峪关》是以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完整的嘉峪关关城原址为载体,运用“创意光影科技”打破传统叙事的方式,把丝路故事、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以动态影像艺术表现形式,投放到关城古建筑、城墙等本体表面,将动态画面与实物表面结合起来,共同描绘一幅恢宏的史诗图卷,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嘉峪关,是专门为了夜游而来的。”一位来自兰州的游客谢波告诉记者,“太震撼了!当灯光亮起,鼓声响起,我感觉脚下的长城仿佛有了呼吸,有了脉搏。它活了!”这种直击心灵的体验,正是嘉峪关以科技赋能文化,让古老长城焕发时代魅力的成功印证。
2024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接待游客379.07万人次,同比增长34.74%。
历史的光影剧令人沉醉,嘉峪关当下的活力剧同样精彩纷呈。

2025嘉峪关长城马拉松(央广网发 武晓霞 摄)
6月15日7时许,2025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暨长城联赛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体育大道鸣枪开赛,来自国内外的8000余名参赛选手激情开跑。
“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暨长城联赛是全国首个以长城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自2023年创办以来,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赛道设计,受到广大跑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迅速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体育IP,成为国内外跑者心目中最值得体验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嘉峪关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军表示。
“第一次来嘉峪关跑马拉松,城市空气清新,赛道沿途风景如画,人民很热情,在这样的美景中跑步,感觉身心很放松。”来自河南选手王灿说。
2025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暨长城联赛最终报名8052人,其中省外参赛选手占26.6%,赛事直接参与人员6.5万人次。赛事期间直接带动“吃、住、行、游、娱、购”等消费0.29亿元,间接带动消费约3亿元,共计带动消费约3.29亿元。
从长城文化自信到城市幸福自信
在时间的打磨中,嘉峪关形成独特的城市肌理。在这座因企设市、因关得名的城市里,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主线。
从“扎根戈壁、艰苦奋斗”的“八棵树精神”,到酒钢人“坚韧不拔、勇于献身”的“铁山精神”,再到这座城市“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嘉峪关精神”,其间,长城一直是主角。

嘉峪关关城景区(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嘉峪关长城研究院长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牛海鹏对此感受尤为深切。
“我是在长城脚下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关城附近玩耍。那时候虽然觉得它雄伟,但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个‘大玩具’。直到后来从事长城保护研究工作,才真正理解它承载的重量。”牛海鹏说,“你能想象吗?因为这座长城,我们整个城市的面貌、节奏甚至人的精神气质都在发生改变。生活在这里,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内心那种踏实和自豪感,就是幸福最具体的模样。”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长城所蕴藏的家国情怀在和平时期的嘉峪关一脉相承、生长激荡……
因为长城,嘉峪关城市建设轨迹和速度发生变化——城市交通、城市风貌、城市生态、智慧城市、城市性格……
——城市交通因长城而“畅”。国道G30线高速公路和G312线纵贯全境;嘉峪关火车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嘉峪关南站是兰新高铁重要交通节点;嘉峪关酒泉机场是亚欧航路上的4E级国际备降机场。
——城市风貌因长城而“美”。组织实施了70余项城市更新项目,成功改造了121个老旧小区的1177栋住宅单体。超过41134户居民因此受益,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230部电梯被加装到老旧住宅中,21条街巷道路得到了提升改造。

嘉峪关市一景(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城市生态因长城而“绿”。嘉峪关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2.01%,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9%,构建了以公园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亮点、传统与现代交融为特色、量与质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
——智慧城市因长城而“智”。嘉峪关建成了覆盖全市体育设施的数字智慧化平台,群众健身语音播报“一屏展示”;打造了针对政府监管部门的智能化、可视化、联防联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特别是在养老服务领域,建成了“PC管理端、云平台呼叫端、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四端一网通’”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全市8500多名老人提供线上申请、线下响应、智能监管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
嘉峪关,从长城文化自信到城市幸福自信,用开放、包容、朝气、勇气贯穿长城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明长城西首起,正将新时代的城市故事讲给世界听。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