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11月7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杨丹)11月6日,第三届中国甘薯大会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党校开幕,聚焦甘薯产业现代化转型,展现出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升级路径。活动期间,120余名专家和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代表还深入当地红薯龙头示范基地、加工企业等开展实地走访。

专家学者走进彭水红薯示范基地调研(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大会上,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玉萍介绍,通过构建"1631"产业体系,彭水甘薯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8亿元。其中,"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显著,成为推动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三届中国甘薯大会(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在主题报告中透露,“我国以全球30%的甘薯种植面积,贡献了55%的产量,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甘薯不仅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物',更是环境友好的'低碳作物'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物'。”

彭水自治县副县长彭小勇分享了当地产业发展经验。通过构建"一心三园两基地一示范"新体系,彭水实现了30万亩种植规模,年产量达48万吨,并成功开发出火锅宽粉、酸辣粉等多元化产品。目前,"晶丝苕粉"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样本。

彭水培育出的各类甘薯(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从全球视角指出,当前甘薯产业面临产后损失率高、机械化水平不足等挑战。"全球甘薯产后损失率高达28%,这需要各国携手通过技术创新共同应对。"谢建民呼吁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甘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分会会长木泰华展示了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从无明矾鲜湿粉条到纳米纤维医用敷料,再到可食性口红,甘薯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正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我们需要建立以加工需求为导向的育种体系,推动产业向精准营养与智能制造升级。”木泰华表示。

苕粉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赵勇 摄)

“品牌建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甘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徐雪高指出,提升品牌忠诚度、知名度与联想度,需要建立完善的品质管控体系和标准体系,让“晶丝苕粉”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标杆。

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表示,火锅与苕粉的结盟将开创双赢局面,“我们将依托重庆火锅的全球网络,推动‘晶丝苕粉’等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编辑:陈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