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11月6日消息(记者张瀚予)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大麻哈鱼繁育基地,一套成熟的自主孵化技术体系正稳健运行。目前,今年首批40万粒大麻哈鱼卵已进入孵化关键阶段,预计两个月后将破膜成苗。这套历经多年完善的技术体系,持续为黑龙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着稳定的苗种保障。

同江市大麻哈鱼繁育基地(央广网发 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大麻哈鱼苗繁育车间,工作人员正挑选成熟大麻哈鱼雌鱼,并现场记录体长、体重与怀卵量。随后完成人工授精,约20分钟后进入关键质检环节,健康受精卵呈现饱满的橘红色,技术人员凭经验精准挑除未受精卵,确保种源纯净。这些筛选出的优质受精卵,最终被移入智能孵化器,开启可控环境下的发育旅程。几个月以后,它们就会变成一条条灵动游弋的小鱼苗。

挑选成熟大麻哈鱼雌鱼(央广网发 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同江市持续深耕大麻哈鱼与鲟鳇鱼的人工繁育,并成功构建起自主孵化能力,繁殖孵化率已达到80%以上。从种质源头的标准化培育,到孵化环节的智能环境调控,再到苗种培育期的全价饲料投喂和封闭循环水系统管理,每个环节都已实现全程自主可控。

同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钱广顺介绍:“我站已构建起一套从亲鱼采捕、人工孵化到苗种培育的成熟自主技术体系。今年,我们承担了40万尾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任务,目前培育的鱼苗计划于次年5月初放归自然,以补充野生种群数量,助力江河生态系统修复。”

筛选优质受精卵(央广网发 同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套技术体系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大麻哈鱼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与规律性工作的扎实支撑。每年秋末,当成熟的亲鱼洄游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时,一套承续自然节律、融合人工干预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便同步启动,为后续各个环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持续提升与流域资源修复工作的深入推进,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多个地市都加入了大马哈鱼繁育放流工作。除同江以外,饶河、抚远、呼玛、萝北、嘉荫等地都在推进相关工作,为恢复黑龙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持续助力。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联合执行人高瑞睿向记者介绍:“鱼类和陆地哺乳动物不一样,用科学方式人工增殖放流,能很好补充野外种群数量。按自然规律把麻哈鱼放流到自然河流,它们就能适应环境。大马哈鱼是海陆洄游鱼种,每年四五月份放流,过三年多到秋季九十月,就会回到‘家乡’。我们监测到,人工放流的大马哈鱼回游率是比较高的,像绥芬河这样的小流域,洄游率能达到5‰ 至1% 。”

高瑞睿正在介绍麻哈鱼的4个生长阶段(央广网发 齐蕊 摄)

这一繁育体系的稳健运行,不仅有效补充了野生种群,更探索出了一条通过科技手段修复流域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行路径。

编辑:马俊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