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锤铸铁路魂,心守自在年。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百岁老人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更是山城生态宜居度、人文包容性与民生幸福值的鲜活映现。

为弘扬爱老敬老精神、挖掘重庆长寿文化的精神内核,助推银发经济发展,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合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推出融媒体栏目《零零后·百岁老人》。与100位百岁老人对话,挖掘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的传奇故事,解码山城长寿密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银发经济IP。

“吃得、睡得、不操闲心!”这是百岁老人姜宗富常挂在嘴边的养生口诀。对他而言,生活里的点滴快乐——打麻将、摆龙门阵、串串珠、捡豆子、做手工、看电视……就像麻将桌上的牌,慢慢收集便能凑成一副属于自己的“养生十三幺”。

在许多人看来,儿孙绕膝、尽享天伦才是完美的老年图景,但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留在养老院。“这里自在。”姜宗富轻声吐出这几个字,眼神里是一片平静的坦然。他的小儿子姜福洪对此深表理解:“我们知道他在这里更快乐,家里的一些规矩,对老爷子来说,是一种束缚。”

姜宗富和老年公寓的伙伴一起打麻将(央广网发 杨袖俪 摄)

打麻将,可以说是姜宗富在院里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和他们一起打牌嘞,一般都是我赢!”一坐上牌桌,老爷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平日里说话慢悠悠的,连抬手都带着几分温吞,可指尖刚碰到麻将牌,整个人瞬间支棱起来。他眼瞧着牌墙不慌不忙,手指捻着麻将轻轻一搓,“啪”地一声摆到面前,眼神亮得像有光,哪还有半分慢半拍的模样。轮到他摸牌时,手腕一抬一落干脆利落,要是摸到张好牌,嘴角还会不自觉地往上扬。

除了打麻将,姜宗富的生活里还有许多的“小确幸”。他至今保持着青年时的起居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慢慢走动,活动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早餐雷打不动是一碗稀饭、一个鸡蛋,偶尔兴起,晌午还会小酌一盅白酒,配上炖得软糯的肥肉,吃得满足又舒坦。空闲时,他会串串珠、捡豆子、做手工,指尖灵活地穿梭;和老伙计们摆龙门阵时,他会讲些过去的趣事,听得大家哈哈大笑;晚上看看电视,累了就早早休息,规律的生活让他的身体即使到了期颐之年仍硬朗得很。

姜宗富用串珠子游戏锻炼手部灵敏性(央广网发 杨袖俪 摄)

这份从容与豁达,其实早就在姜宗富的人生里扎了根。年轻时,姜宗富是成都铁路局重庆小南海采石场的一名养路工,主要负责生产铺设铁路的道砟,但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所有工作均依靠人工完成,先用大锤开采大石头,再用小锤将其敲打成道砟,锤声叮当,号子响亮,最后由人工肩挑将石块运至火车上,成渝铁路在劳动者们的汗水中一寸寸向前延伸。因少时上过私塾,在采石场工作时,姜宗富还兼职采石场的会计,负责整个采石场的财务工作。

他干了一辈子养路工,从不懈怠。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爱开玩笑,那本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却意外地成为了姜宗富人生中的惨痛时刻。

“工作的时候,上面来了一辆轨道车,他没有跟我打招呼,我也来不及反应,就把手给压着了。”他平静地回忆道,当时医院诊断称他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好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在九龙坡铁路医院得以治愈。至今,他仍感谢当时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悉心照顾,养伤期间照常发放工资,这才让他的家庭未受到太大影响。

后来,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人继承了他在铁路领域的事业,然而孙辈中却无人延续这一铁路情缘。尽管心中存有遗憾,他却始终未曾强求,而是选择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也正是这份不纠结、不钻牛角尖的心态,让他在面对生活起伏时总能保持平和。

【记者手记】这双修过铁路的手如今专“修”麻将桌

握住姜老先生的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掌间粗糙的纹路和变形的关节。这双手,曾在采石场上,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成渝铁路所需的道砟;这双手,曾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记录采石场的每一笔账目;这双手,在工伤致残后,依然继续从容生活。

姜宗富接受采访(央广网发 杨袖俪 摄)

告别之际,姜老站在楼梯口,手指轻轻摩挲着拐杖头,见我们回头,又咧开嘴笑了笑。方才牌桌上的利落劲儿敛了去,又变回了那个温和的老人。风里还飘着院里茉莉花的淡香,忽然想起他握牌时清亮的眼神,倒觉得这百年岁月,也因这般鲜活的日子,变得格外温润起来。

策划:肖庆华

记者:白刁尹 张艳(实习)

视频:白刁尹 杨袖俪(实习)

设计:张艳(实习)

鸣谢:

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

重庆市江津区民政局

重庆市江津区鼎山街道办事处

编辑:陈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