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6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在巍峨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的牧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图景。

这个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牧区,虽气候严寒、环境艰苦,却处处涌动着温暖与力量,一首悠扬的民族团结“幸福歌”在此久久回荡。歌声里最动人的旋律,源自一条镌刻着团结印记的“东雪公路”。

在雪山乡人民政府院内,坐落着雪山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这里不仅是玛沁县的党性教育基地,更是承载着一段各族群众同心筑路传奇的精神地标。基地核心展陈聚焦20世纪70年代陶振华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历时5年修筑“东雪公路”的事迹。

走进雪山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时间回溯到半个多世纪前,雪山乡还被重重山峦阻隔,对外交通闭塞。时任雪山乡党委书记的陶振华,毅然扛起修路重任。他带领当地各族群众,拿起铁锹锄头,向着悬崖峭壁“宣战”。没有专业指导、没有完备装备,大家就靠双手丈量、用智慧破解——凿岩石、填沟壑、越险滩,硬生生在崇山峻岭间开启了筑路征程。

关却卓玛(右)回忆讲述修路的往昔(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我加入修路队伍时十八岁,听说要修路,全乡人都透着一股兴奋劲儿,大家都是主动报名的!”年过七旬的关却卓玛,是当年修路大军中的一员,回忆起那段岁月,她的记忆依旧清晰。

“那时候我们靠放牧为生,从来没碰过铁锹这些工具,陶书记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告诉我们怎么用力才省劲儿、才不会磨起泡。”关却卓玛说,“当时没想过难不难、有多难,就觉得只要大家一起干,肯定能修成!”整整五年,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57公里长的“生命通道”,雪山乡从此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公路竣工那天,草原上沸腾了。“我们在草滩上举办了盛大的联欢会,赛马、跑步、唱歌,所有人都笑开了花!”关却卓玛至今记得,第一辆青海湖卡车开进雪山乡时,乡亲们围着汽车好奇地打量,争先恐后地想上去坐一坐,“那种激动劲儿,这辈子都忘不了!”

公路通车后不久,关却卓玛跟着大部队沿这条路前往果洛州采购物资。“坐在卡车车厢里,看着路边的风景往后退,心里又激动又自豪。”她说,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山外的世界,而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陶振华和各族乡亲的共同付出。

岁月流转,精神赓续。如今的雪山乡,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每月15日和30日是雪山乡的“环境整治日”,由各族妇女组成的环保队总会准时出现——这支队伍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37人,关却卓玛依旧带头参与,捡垃圾、平沙砾、养护公路,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共同的家园。

从共同修路到共同致富,从携手放牧到齐心环保,雪山乡的各族群众始终以真情相待、用行动相融。在阿尼玛卿雪山的见证下,他们将民族团结的故事续写下去,让这首“幸福歌”在高原牧区越唱越嘹亮。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