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栾永胜 吕倩媛)2020年7月和8月,长江上游流域发生5场编号洪水(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超50000立方米每秒)。河海大学水科院院长杨涛教授和团队全程跟踪了每场编号洪水。“洪峰将在48小时内到达寸滩站,预计流量将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一条条精准的预报信息被迅速上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终三峡水库成功拦蓄洪水330亿立方米,保护了7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场与洪水的赛跑,河海大学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从手打算盘、拉计算尺的年代,到如今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预报,杨涛团队围绕暴雨洪涝监测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关键技术,开展了多年攻关。技术迭代的背后,是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河海大学全球水灾害模拟预警与智能分析中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降雨监测是防洪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杨涛介绍,团队研发的微波测雨技术,将时间分辨率提升至1分钟,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相当于给江河装上了“千里眼”。这项技术已在长江支流茅坪河流域、江西、江苏、浙江等多地应用,为山洪及城市内涝预警争取到宝贵时间。
2023年7月,海河流域发生1963年以来最大量级洪水,团队技术骨干师鹏飞副教授和同事有力支撑了洪水快速预警和预演。灾后,团队承担了河北数字孪生流域“四预”系统的专业模型建设,2025年团队师生驻场支撑当地防汛部门顺利度汛。“基于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及地形学理论方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构建了洪水演进模拟和智能调控模型。”他解释道,“实现了大尺度区域洪涝全过程多要素分钟级计算。”这项技术已集成应用于河北、上海、江西等地的防洪“四预”和数字孪生系统中,显著提升了复杂水雨工情下的调控时效性和智能化水平。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洪涝防治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团队正围绕AI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我们积极探索构建防汛智能体、国家水网智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模拟和科学决策水平。”师鹏飞表示。
河海大学校园(央广网记者 吕倩媛 摄)
团队中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在应急防汛中挑起了大梁。王加虎副教授带领研究生,2025年向应急管理部累计提供了123期全国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判专报,有力支撑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的防汛工作。“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为团队注入了活力。”王加虎说。今年正值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他深感“治水兴邦”的使命传承:“从老一辈科学家到今天的我们,不变的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如今,河海大学洪涝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在这条与洪水赛跑的道路上,科研人员继续用科技守护着江河安澜,让青春在治水事业中写下坚实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