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0月13日消息(记者 夏莎)9月以来,河南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降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倍。土壤饱和、农田积水导致农机下地难、粮食霉变风险陡增,河南秋粮收获形势严峻。面对这一情况,河南各地精准施策,田间地头抢收正忙。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12日17时,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9614万亩,占比81.5%。

农机破困局 人机协同抢农时

清晨,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张李庄村的玉米地里,履带式收割机在泥泞中穿梭,玉米粒顺着输送带涌入运粮车。“连日阴雨愁坏了我,多亏镇里协调的履带收割机和烘干机,让我们不仅能快速收割,还能第一时间进行烘干、售卖。”种粮大户魏冬豪说。

陆营镇12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协调14台履带式收割机,实现“收割-转运-烘干”无缝衔接。截至10月12日晚,卧龙区已收获秋作物66.24万亩,占比86.36%。其中,收获玉米32.08万亩、花生26.93万亩,其他作物7.23万亩。

濮阳清丰县固城镇的田间同样忙碌,清丰县惠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履带式收割机清晨五时便下地作业。“这种机型能直接收籽粒,湿地里转弯灵活,700亩玉米争取一天收完。”合作社负责人周建士说。濮阳市统筹调配5000余台收割机,其中372台履带机专攻积水地块。截至10月12日晚,濮阳市251.18万亩玉米已累计收获237.4万亩,占比94.5%。

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的花生田里,村民人工薅花生(央广网发 李田园 摄)

驻马店花生收获现场则上演“人机接力”。“收割机不够,无法下田,就去信阳等地找人来薅花生,一天工钱一二百。” 农民赵先生说,当地花生收获后,村民把花生头朝上摆放以防发芽。

烘干筑防线 政企联动减损失

“烘干机24小时不停,已烘干玉米4000多吨。”陆营镇烘干点负责人吕建伍说,这里的设备日处理量达100吨,持续运转40天。

这背后是省级财政5000万元救灾资金的支撑,专项补贴用于烘干与农机调度。

周口郸城金丹科技公司厂区内,烘干塔正在连续烘干玉米(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在周口郸城金丹科技公司厂区里,两台千吨级烘干机轰隆作响。“只要达标,湿粮也收,烘干费我们承担。”该企业原粮收购负责人李长天说,设备自9月15日连轴转,每吨多增加20元成本也在所不惜。

记者了解到,周口市财政在省级资金基础上,又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减损减灾和安全收储。

濮阳市筹措500万元购置移动式烘干设备,56个烘干点日处理能力超5000吨,范县林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勇坦言:“我们每天收200多吨湿粮,24小时持续烘干保品质,尽力减少农民损失。”

柘城县投入2000余台玉米收割机、1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及40余台烘干设备,组建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随时待命,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还推广铁丝笼存粮、花生朝上晾晒等方法,新乡、驻马店农户纷纷学习此法,“能救一点是一点。”

多方发力 精准服务齐上阵

南阳市李店镇组织700 余名干部志愿者,建立帮扶台账,重点助力困难家庭抢收,已完成8万余亩秋粮收获。

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长皇雅领指导种植户抢收玉米(央广网发 马学贤 摄)

濮阳市430余支党员互助队深入田间,2.1万名群众参与人工抢收,低洼地块逐块销号。柘城县构建“县-乡-村”三级机制,科技特派员皇雅领带队入户指导,既解决收割难题,又培训小麦晚播技术。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9个指导组分包地市,两次召开调度会,建立气象联动机制。针对新乡等进度较慢地区,指导组协调跨区农机支援,同时制定小麦晚播“四补”方案。

从农机调度到烘干补贴,从党员帮扶到技术指导,河南正以多元举措守护中原粮仓。

编辑:张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