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洛阳10月11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深秋时节,豫西丘陵沐浴在晨光之中。在洛阳市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的田野里,连片红薯迎来丰收,村民们正忙着分拣、装车。种植大户王晓艳站在田埂上,目送满载红薯的货车驶向省外市场,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村民正在采摘红薯(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从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亩,离不开及时的金融支持。”王晓艳告诉记者,在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邮储银行的信贷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最初5万元的启动资金,到后续支持设备购置、仓库建设的80万元贷款,金融“活水”的持续滋养,让她经营的“晨时农业”逐步发展壮大。
如今,她的红薯年产值超60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活干、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王晓艳笑着说。
乡野织网 润物无声
在洛阳伊川,像王晓艳这样受益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农户和企业不在少数。“我们县有13个乡镇、街道,邮储银行就有24个网点,基本乡乡有点、村村有人。”邮储银行伊川县支行行长张成飞告诉记者。
“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能见着人,能说上话。”张成飞说。信贷员们大多是本地人,懂方言、识乡情,每周有三四天要住在乡里,入户走访、核查经营状况,贷款申请往往就在一杯茶、一张炕桌间谈成。
羽翼渐丰 金融相伴成长路
25年前,伊川县水寨镇的张跃松靠着3万元积蓄,搭了个简易鸡棚养了3000羽蛋鸡。那时的他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青年鸡”养殖户之一。
张跃松养殖的“青年鸡”(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2014年,张跃松准备升级设备、改养青年鸡,资金却成了拦路石。那年夏天,信贷员刘伟东上门调研,为他审批了第一笔5万元贷款。
“那笔钱帮我迈出了关键一步。”张跃松回忆。几年间,贷款额度从5万元到80万元,新的养殖车间建成投用,如今养殖场年出栏青年鸡达160万羽。
“贷款不是一锤子买卖,他们年年都来,了解行情、问需求。”张跃松说。
点“毒”成金 特色产业焕新生
金融介入的不只是数字,更是一段乡村产业成长的过程。在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苏滹沱村,蝎子养殖户侯晓丽对这点感受颇深。“2007年我们刚开始养蝎子时,想扩大规模却没有资金。正是邮储银行及时的10万元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如今,她的养殖场年出货量已达70余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药厂和饮片厂。
侯晓丽养殖的蝎子(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蝎子养殖产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曾让许多养殖户面临融资难题。“六七月份集中采购幼蝎时资金需求最大,但传统银行要求客户‘全年有销售额’。”邮储银行客户经理晋静静介绍,该行专门针对蝎子养殖产业特点申请了专项信贷政策,目前已为当地养殖产业累计投放贷款超2亿元。
深耕乡土 静待产业花开时
县域经济的活力,离不开金融的下沉。相比数字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信任关系的重建。张成飞说:“利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老百姓相信你、愿意找你。”
在洛阳,信贷员成了不少农户眼中的“熟人”:他们知道谁家要扩建鸡舍,谁家要添设备,也知道哪户因为行情不好暂缓贷款。金融,不再是抽象的词,而是一份可感的陪伴。
从蝎子养殖到青年鸡育种,从红薯地到农产品电商,金融的力量正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个角落。这里的故事,是县域金融体系下沉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金融毛细血管”正在滋养乡村——让信贷不只是资金流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温度和力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