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信阳9月30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 王勇生)在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群山披翠,溪流潺潺。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就静卧于这片苍茫绿意之中,青瓦石墙的民居错落有致。
在何家冲,一棵8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苍翠如盖。树周围环绕着石雕,上面雕刻着红二十五军的革命故事,默默诉说着这支“少年红军”的抗战记忆。
何家冲8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银杏树下,游客李小泽正带着孩子整理行装,准备从这里启程,重走一段长征路。“这棵古银杏树下,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集结的地方。我们一家人特地过来,既是为了感受红色文化,也想亲眼看看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这支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娃娃军”,却创下了长征历史上多项“唯一”: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部队,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部队。
如今的何家冲,留存了26处红军遗址。其中,银杏树、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冲不仅因长征出发地而闻名,也流传着百姓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其中“英雄母亲”何大妈的事迹至今广为传颂。何大妈舍身掩护红军伤员,在敌人面前用毒誓证明伤员是自己的儿子,刺瞎了自己的右眼,最终救下了这名红军战士。她还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救活了13名红军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革命。
“小时候,常听曾祖母何大妈讲红军的故事。”如今担任何家冲村纪检(组织)委员、同时也是红色文化传承人的何桂英说,“现在我也常把这些故事讲给来自各地的游客听。希望他们了解何家冲,了解红二十五军的故事,记住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今日的何家冲,早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曾经偏远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产业多元、生机勃勃的热土,越来越多曾经外出谋生的年轻人选择返回家乡。
小学生来到何家冲开展红色研学,并到蔬菜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央广网发 罗山县铁铺镇政府供图)
近年来,何家冲充分依托“红色”与“绿色”两大资源,积极发展红色研学、生态农业、康养休闲等多元化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通过盘活闲置民宅增加“租金”、进入企业工作领取“薪金”、参与产业投资分享“股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提高至19781元,近几年来产业新发展更累计带动就业超过1800余人次。
“我们将继续深耕何家冲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研学+绿色康养’‘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协同共进。”铁铺镇副镇长刘启表示,“要让革命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何家冲的探索,正是信阳市依托特色“红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徐辉表示,如今全市涌现出了新县田铺大塆村民宿带动、罗山县何家冲红旅融合、平桥区郝堂村乡村度假、浉河区郝家冲村茶旅融合、光山县东岳村文产赋能等一批成功典型。
同时,坚持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深化发展成效,推动乡创品牌和优质产业落地聚集,相继创成了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相关品牌170余个,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总量六成左右,走出了一条富有信阳特色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当前,“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享无界露营”已经成为信阳乡村旅游的响亮品牌,全景式呈现了“在河南,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信阳”的美好画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