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30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当9月的秋风掠过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草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夜晚已浸透着深秋的寒意。但在上海援青基地的灯光下,一场跨越千里的“接力赛”仍在温暖延续。
果洛州玛多县鄂陵湖(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从2010年首批7人“拓荒者”到如今的百人团队,上海援青干部已在这片雪域高原扎根奋战十五载,六批接力者用脚步丈量初心,以实干书写“沪果情深”的动人篇章。
时间回溯至2010年,首批7名上海援青干部背着简陋行囊踏上果洛土地。高寒缺氧、环境严酷,但他们没有退缩,克服高原反应的折磨,深入六县牧区,历经数月艰苦调研,摸清底数,厘清初期援青工作思路,为后续工作打下第一块基石,这群开拓者也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七匹狼”。
援青医疗队下乡义诊(央广网发 上海援青联络组供图)
十五年光阴流转,援青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2022年8月,第五批上海援青团队正式接过对口支援的“接力棒”,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校长柳毅正是其中的一员。2025年7月任期结束之后,原本打算回去的他,又决定再留任一年半。
“我很舍不得这些学生,当时学生知道我们这一批支教老师要走了,就送了我们一些亲手制作的礼物,我们都很感动,这是孩子们对我们发自内心的认可。”柳毅说。
果洛州玛多县黄河源头“牛头碑”(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在玛沁县第二中学的足球场上,总能看到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总务主任马延峰忙碌的身影。担任足球队总教练的他,发现高原孩子有着惊人的运动天赋:“无论男孩女孩,跑起来像风一样,心肺功能特别强,而且大家都很喜欢踢足球。每次看到孩子们在球场上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8月8日,沪果“童”行 石榴花开 沪果两地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在上海开营(央广网发 上海援青联络组供图)
援青不仅有温情故事,更有实打实的民生答卷。现任玛沁县委副书记的援青干部孙斌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五年来,上海累计在果洛州实施援建项目1023个,投入资金达37.38亿元,其中超80%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显著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夜幕下的上海援青基地,会议室的灯光仍亮着,第六批援青干部正在规划新一批援建项目。从黄浦江畔到巴颜喀拉山下,这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对口支援,已超越物质帮扶,成为理念交融、情感共生的纽带。十五年的接续奋斗,已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刻下深深的“上海印记”。未来,沪果两地将继续携手,在雪域高原续写更多“同心共富”的新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