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锡林郭勒9月12日消息(记者刘欣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吉尔嘎郎图苏木——这个蒙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东接东乌珠穆沁旗、北邻蒙古国的边境草原上,“图娅家”与“护边”早已是紧密相连的标签。“护边世家”的称号,是对三代人扎根边境、默默坚守的最好见证。

这份守护,要从图娅丈夫的爷爷桑杰说起。作为解放战争时期骁勇善战的骑兵,桑杰在硝烟散尽后,没有选择远离草原,而是毅然留下,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为家族开启了护边之路。后来,图娅的婆婆阿拉坦其其格、叔叔希日接过这份责任,将护边融入放牧日常,一辈子穿梭在草原与边境线之间,用脚步丈量着家园的安宁。

摩托车是图娅巡边的常用交通工具(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法律专业的图娅,最初是为了爱情从赤峰远嫁而来,成了“护边员家属”。家人的坚守像种子,在她心里慢慢生根发芽。“那时候常听他们讲巡边的故事,看着妈妈和叔叔天不亮就出门,我就想,自己也能为守护草原做点什么。”最终,图娅主动申请成为护边员,完成了从“听故事的人”到“故事里的人”的转变,成了边境线上又一位坚定的守护者。

图娅向记者讲述三代护边故事(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9月10日,记者见到图娅时,她正忙着在AJ006中心护边驿站里核对快递信息,电话里还跟牧民其其格念叨:“妹子,孩子的奶粉和你买的保暖衣,这两天就能送到苏木,别急。”这样的便民服务,早已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回溯十年护边路,图娅的坚守藏在每一个细节里。2011年,怀揣着护边梦的她,向吉日嘎朗图边防派出所递交申请。彼时,边防派出所要守护7个嘎查的广袤区域,护边员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一次独自巡边,她就尝到了艰辛:冬季草原寒风刺骨,牧民抵边放牧的情况时有发生,她顶着严寒劝阻、宣传安全知识,“每一次开口,都是为了牧民安全,也是为了边境安稳”。图娅告诉记者,10年间,她累计巡边2000余次,参与联合防控100余次,为派出所提供有效信息60余条,足迹遍布35公里边境线的每一个角落。

图娅家的蒙古包成为AJ006中心护边驿站(央广网发 毕力格巴特尔 摄)

2015年,因担任巴雅尔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图娅按规定辞去护边员职务,但对边境的牵挂从未停止。

记者了解到,2023年,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为构建多元融合共治模式,在草原边境地区创新推广护边驿站,她第一时间报名,让自家成为AJ006中心护边驿站。护边驿站整合了草原110、警务助理、护边员等边境护边职能,将分散在边境线上的牧民家变成一处处“前沿岗哨”,开展协助登记流动人口、协助调解纠纷、搜集上报信息、劝返抵边人员、送证上门和收寄快递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任务。AJ006护边驿站成立至今,已救助群众151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200余次。

图娅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研讨近期工作(央广网发 毕力格巴特尔 摄)

“图娅积极性很高,跟牧民们关系很好,有能力、也有群众基础去开展各项工作。一户就能辐射周边上百户牧民,管边护边作用成效显著、为民服务作用发挥明显。”采访结束时,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教导员于国峰告诉记者,护边驿站是边境群防群治的创新尝试,希望能带动更多边境牧民参与到边境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释放出强有力的管边控边治边新动能。

如今,图娅家的护边故事仍在续写。她读高二的儿子,常听母亲讲爷爷的骑兵岁月、婆婆的巡边经历。“我跟他说,男孩子就该去戍边守疆,在锻炼中成长。”图娅的眼中满是期待,而北疆草原上,像这样的护边传承,正让祖国的边境线愈发安宁,让牧民的生活满是祥和。

编辑:刘一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