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9月2日消息(记者栾小琳 任振国)九月的黔中大地,暑气渐盛却绿意盎然。在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内(以下简称“信息园”),数据中心楼宇整齐排列,作为承载“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核心枢纽之一,这里正以高效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撑着数字浪潮。

工作人员正在机房检查设备(央广网发 潘成迪 摄)

“2015年3月,我刚来信息园工作时,这里还是泥土路面,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要在集装箱里办公。”信息园算力中心职员廖伟作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见证了信息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转眼十年间,信息园算力增长300%,已成为南方运行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是贵州省数据交互最活跃、数据量最大的云网数据中心。

这些年,信息园积极服务社会民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让一个个生动的数字信息化场景,走进百姓的生活。

“出游的时候,我们最担心天气问题,天气突变容易打乱出行计划,让人很无奈。”湖北孝感来黔游客左倩说道。

气象专家通过短临气象预测算法预测天气情况(央广网发 潘成迪 摄)

“短临气象预测算法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丁旻表示,目前他们联合信息园研发的短临气象预测算法已在省级气象业务单位运行,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准度,让老百姓可以查看逐小时天气预报,做好出行规划。

装药、起飞、喷洒……位于黔南州惠水县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试验基地,一片片稻田绿意盎然,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沿着水稻田匀速飞行,机身下的喷淋头喷洒出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飞散,为水稻披上健康的“防护衣”。

“今年我们种了40多亩水稻,长势都挺不错。以前防病虫害是个大难题,主要靠人工喷洒,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智慧农业团队专员王虎说道。

现在贵州省农科院信息所联合中国电信研发的物联网自动虫情信息采集系统,由机体将害虫引入,内部会自动采集虫体照片上传云端,经过大数据比对分析、识别种类,配比出精准的农药由无人机进行喷洒,让农户线上就能完成防治工作,省时省力。

无人机正在对稻田进行农药喷洒(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

气象信息的实时预测、农业生产的数智赋能……一个个生动的数字信息化场景,正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建优建强信息园算网能力,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智能化升级。在教育、医疗、交通、生态等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发力,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积极惠及民生实事,让‘数据+’赋能百姓生活更‘智慧’。”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清久说。

编辑:杨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