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8月28日消息(记者栾永胜 见习记者吕倩媛)苏州众安桥村的周生荡,水面被桨板划开,七八个孩子正在练习皮划艇转向,后背汗渍洇开。众安文旅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周麒斌站在栈道上望着他们,最近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这是人社部最新认定的17个新职业之一。
“以前村干部重点在管村务、执行政策。”周麒斌说得实在,“但‘经理人’,既要懂乡村治理的门道,还得有企业家的脑子。”这个新称谓,恰好定义了他过去三年的核心工作。
周麒斌是土生土长的众安桥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做过银行职员,搞过文化传媒。在外打拼数年后,怀着对家乡的责任感,他选择回来。“看到村里有田、有水、有老宅,但缺的是能把它们盘活的运营能力。”他坦言,起初的探索像“摸着石头过河”,身份定位也有些模糊——是返乡创业者,还是新型村务管理者?直到他牵头成立众安文旅合作社,专注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文旅产业,职业轮廓才清晰起来。新职业的发布,让他感觉“身份被正名,方向更明确了”。
众安桥村自然风光(央广网见习记者 吕倩媛 摄)
“不能光‘管’,得‘营’、得‘赢’。”周麒斌把银行里学到的市场分析、成本控制搬到了乡村。比如分析游客数据调整业态;对闲置老宅评估作价,引入资本开发,让资源产生效益。
他主导设计的“保底+分红+优先上岗”机制,就体现了这种思路:土地流转有保底金;合作社利润一半用于分红;社员优先安排工作。这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设计、优化这套机制,是我的专业活。”他说。
周麒斌摸索出“讲故事+搞体验+拉长产业链”的路子。他指着周生荡营地说:“这里原是荒地。我们讲‘荡边故事’,搞油菜花DIY、稻穗花束这些农事体验,再加露营、划船、本地特色菜,形成消费链条。”去年,这里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
周生荡营地土袋房(央广网见习记者 吕倩媛 摄)
路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同质化、农业旅游“两张皮”、淡季明显,都是难题。他和团队想办法:引入专业机构提升露营和水上项目品质;用可拆卸的箱式建筑补齐设施短板;策划四季活动,春天菜花节、夏天水上夏令营、秋天稻田音乐节、冬天篝火晚会,让淡季也有客来。“这些应对,需要市场嗅觉和整合能力。”周麒斌总结道。
人才也是大问题。“我们需要懂策划、会营销、精管理的‘乡村运营师’;能把农事民俗变成体验产品的‘文化转译者’;会用数字技术的‘技术先锋’。”新职业认定前,他们已在摸索内部岗位标准,比如营地管家该会什么。现在有了国家职业框架,他期待:“像有了‘国标’,基层经验能贡献上去,将来建立更规范的人才体系,吸引专业人才下乡。”
在江苏,像众安桥村这样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正得到支持。就在8月8日,江苏镇江句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开班,180名来自各乡镇的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参加培训。如何培养更多懂市场、会经营的“经理人”,已成为江苏各地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课题。
回想过去三年,最让周麒斌心头一热的,是周末村道上停满的车、草地上扎满的帐篷,和分红时乡亲们咧嘴笑的瞬间。“这些证明,‘经理人’这职业有价值,用市场的手,让资源活、村民动、产业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