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8月15日消息(记者 周然 见习记者 刘浩)近日,一篇题为《我儿子生前所有的书都在这了,半价出售》的文章引发网友关注。8月13日下午,央广网记者根据文中地址,在安徽歙县古城找到了出售儿子书籍的当事人程玉蓉。

歙县古城十字街程玉蓉家(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程玉蓉今年77岁,身材清瘦,头发花白,背有些佝偻,门牙掉了两颗。她听力不太好,需要凑近说话才能听清,视力也较弱,出门需戴遮阳墨镜。她住在歙县古城十字街。这条悠长的街巷约两米宽,两旁是徽派建筑,既有商铺也有住家。

程玉蓉(左一)向访客介绍书籍情况(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当天下午,阳光炽烈。程玉蓉家拱形门上的字样“沈充藏书,全场半价,古城十字街33—1”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进入程玉蓉家,先是一个小院,种着少许绿植,阴凉处堆积了不少青苔。穿过小院推门便是客厅。程玉蓉正在客厅前的桌子上整理售书账目。客厅约10平方米,旁边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她和丈夫于鸣的合影。

于鸣(原名沈于鸣)已在十多年前因病去世。他曾担任音乐指挥,后调至歙县二中任音乐老师。当日,一位在程玉蓉家看书的七旬老人自称是于鸣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于鸣曾为他们班排练音乐剧《王二小》,在县城轰动一时。“于鸣老师很有音乐才华,还会弹钢琴。”

程玉蓉和于鸣合影(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儿子的书香遗产

于鸣和程玉蓉婚后育有一子,名叫沈充。

她告诉记者,沈充从小就非常聪明:两岁时能背诵《雷锋叔叔的故事》,家里来客人时,他会背着手完整背诵一个半小时;四岁时创作的儿童故事《小白兔历险记》被安徽省一家知名出版社出版;十四岁时读高一。在她记忆中,儿子酷爱读书。

沈充在合肥一所高校读研究生期间,经常向母亲要钱。程玉蓉说,每月给他的生活费不少,疑惑为何花得这么快。她决定坐绿皮火车去儿子校外租住处看看,一进房间就惊呆了——满屋子都是书,原来生活费几乎全用来买书了。

沈充38岁那年生病,程玉蓉将他接回家中照料,直至今年3月底沈充去世,时年50岁。

“家里剩了约3万斤书。我老伴搞音乐,我从事工艺美术,沈充喜欢研究文学。一家三口爱好不同,才攒下这么多书。”程玉蓉说。

穿过客厅往里走,是一座建造于十多年前的旋转楼梯。邻居詹跃华告诉记者,这个楼梯在当时就很时尚。沿楼梯上到二楼,楼梯两侧有两个卧室,卧室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

书友在程玉蓉家看书(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爱书之人接力书香梦

当日,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爱书者在此翻阅、购书。在浙江宁波读医护专业的20岁学生方晓娟,在社交平台看到歙县“沈充藏书半价出售”的帖子后寻访至此。她关注了两本医学类书籍,准备下楼付款。

三楼布局与二楼相似,两个卧室同样摆放着许多书籍,包括外国学术专著以及国内的历史、哲学等范畴的书籍。

一间卧室墙壁斑驳,一张小床上摆满书(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邻居詹跃华告诉记者,沈充于今年3月26日去世。程玉蓉老人料理完儿子后事,便开始处理家中藏书。最初,她以4角钱一斤的价格将部分“杂书”卖给了废品回收站,大约卖了一万斤。

记者注意到,近两周来,全国各地的游客陆续走进程玉蓉家看书、购书。目前,仍剩有不少外国学术专著类书籍未被买走。

程玉蓉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购书时,书友需要自备现金零钱。

程玉蓉说,这些书布满了灰尘,她一个人顾不过来打扫,还望书友们别见怪。“儿子的心愿就是看书,我也年纪大了,希望把这些书转售给爱书之人。”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